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武夷山杂志
万里茶道星村记忆
2016-02-26 13:12:04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杨珠  

万里茶道武夷山段的申遗资料,应与其它地区不同。有贸易才有运输,运输形成茶路。我们的申报资料重点除了古茶园、古茶厂、古桥与古道外,古茶市、古茶行、古会馆(贸易产生商会)也应是重中之重,如星村的天上宫,就是漳、泉、厦等沿海一带商人在武夷山进行茶叶贸易投资兴建的活动场所。天上宫供奉的是海神妈祖,妈祖文化就是沿海文化的代表和标志。当年的万寿宫(即江西会馆),是在星村从事茶叶制作、贸易的江西帮兴建的会馆。现在尚存的葛玄道观,里面供奉着葛仙翁,这也是江西帮带进星村的江西文化。桐木村的天主教堂,是很典型的西洋文化投影,如果没有茶与动植物标本输往西欧,就不可能在桐木这深山老林里,留下西欧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遗存。

一百年前的史料(传承百年以上才够格申遗),证明茶叶集散地交易成市有武夷山(原崇安县)的星村(原星渚),如刘靖《片刻余闲集》中提到:“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府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而行商则以之入于紫豪芽茶售之,取之价廉而质重也”。嘉庆十三年《崇安县志》记载:“武夷以茶名天下,自宋始,其利尤未薄也。今则利源半归茶市,茶市之盛,星渚为最”。康熙九年《崇安县志》卷一记载:“将村(星村之古称)之细茶,皆民所以为生也”。清道光徐经“《雅歌堂集》卷十?上制府议禁种茶书”写到:“其时建人以武夷所产出易于粤,亦甚寥寥。其后召集粤人聚于星村,通洋之市逐以武夷主之。而凡建属之产尽冒武夷”。清朝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七?品茶”章节载:“而武夷焙法实甲天下。浦茶之佳者,往往转运至武夷加焙,而其味较胜,其价顿增。……武夷九曲之末为星村,鬻茶者多骈集交易于此。多有贩它处所产学其焙法,以赝充者,既武夷山下人亦不能辨也”。清朝王梓《茶说》云:“邻邑近多移植,运至山中及星村墟市贾售,皆冒充武夷茶。”还有原立在星村渡头街三里亭旁(上世纪八十年代移入云窝景点)的乾隆年间的茶禁碑碑文:“贡茶松制、小种二项由星村茶行按章办理”。清朝乾隆皇帝《冬夜烹茶》诗:“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的诗与这块碑的碑文相互印证,说明当年武夷贡茶来自星村。

为什么当时的贡茶要由星村茶行按章办理呢?不得不提梁章钜的《归田琐记》中写到的:“武夷焙法实甲天下……九曲之末为星村,鬻茶者多骈集交易于此。多有贩它处所产学其焙法,以赝充者,既武夷山下人亦不能辨也”。为保证茶青的新鲜度(茶青采摘下来后,需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制作,以确保成茶的高品质),当时武夷茶的粗制加工点都设在茶园附近岩壁下或山坡上,头春初制结束后把毛茶销售给茶行,由茶行再进行归堆精制(拣剔、复焙)包装待售。茶行除收购茶之外,还要进行精制后的焙火。归堆时挑出品质好的初制毛茶,拣剔后,由技术高超的焙茶师傅进行复焙。复焙好进行再次审评,把品质符合贡茶要求的武夷茶作包装、装箱进贡(古代皇帝是喝不到当年制作最好的武夷茶,如果把当年品质最好的茶进贡给皇帝,而来年的贡茶品质下降了,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每年的贡茶按要求的品质进贡则可)。

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清朝时武夷山星村镇不仅是茶叶贸易的集散地,还是贡茶的生产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星村镇注重经济发展、耕地保护与林地保护,而忽略了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在建房审批方面,无新增规划土地给当地老百姓建房,老百姓只有以危房改造的名义,进行拆旧建新方能通过合法审批。这无形中加快了星村镇明清时期老宅的拆除速度。现在,仅存的老建筑除天上宫是市级文保单位外,星村街头的老茶行、葛玄道观、星村茶行聚集地盐仓巷、大布岭与星村街尾少得可怜的几座老店铺、老建筑,这两年也在不断地被拆除建新,如不采取有力措施,星村古茶市的历史遗存将完全消失殆尽,只能从历史古籍中一窥当年繁华的古茶市风貌。

(刘斌)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