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武夷山杂志
品 茶
2016-08-01 11:33:48  来源:  责任编辑:陈倩  

茶,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仿佛人生。

茶叶,在山上承蒙雨露的恩泽,只待茶农摘取。晨光熹微,戴斗笠的茶农躬腰摘取茶树上绿得透亮晶莹的叶子。一弯弯茶山,留住茶的文化和根基。儿时在乡间,母亲总是招呼邻里喝茶。喝的是绿茶,开始我的饮茶之旅。大碗茶,配之点心和各种菜品。开水冲泡新鲜茶叶,绿色的叶子在碗里绽放,茶叶经过农妇的搓揉,土灶的烘焙,历尽千山万水只为这一瓣馨香和妖娆的生机,水把它的颜色还原的彻底和纯净。农家大瓷碗拙朴憨实,碗里漂浮的绿色叶子渐渐沉到底部。大口大口的畅饮,聊聊农事和家长里短,日子踏实的如脚踩的大地。对绿茶的依恋,可能源于茶农衣袖间氤氲的一脉乡愁和孩提的温暖记忆。

红茶,成年以后才品尝。初次接触,似乎不太喜欢那股浅浅的苦涩和灼烧味,不如绿茶那般容易入口,唇齿间羁绊数秒,缓缓入喉。但比之绿茶,不易烧胃,更暖胃。色泽呈红褐色,白瓷茶器衬出几分厚重和浓郁。茶器杯壁的山水花鸟在红褐色茶水衬托下,呼之欲出的灵性和栩栩如生,是一场秀美中国的视觉盛宴。一来二回,喜欢上这口感。茶艺渐渐盛行,那次在云南大理见身穿旗袍的美女,优雅如行云流水般的表演茶道。厅堂大气,悬挂名家书画。饮云南滇红,一杯茶在握,听得院内鸟鸣潺潺流水声,旗袍美女娓娓道来茶文化。同行的游客静默,低头品茶,玩味几许,回甘慰藉味蕾时似乎品尝到人生苦尽甘来的况味。

渐渐的染上茶瘾,一日不饮茶便感失落。深夜品茶更有另一番趣味。白天被工作和生活琐事困扰,即便喝茶只是匆匆,来不及细品,就忙于奔波了。夜渐渐深邃,心却如夜般宁静。于是搬出珍藏已久的贵和祥,建盏,茶炉。白日里从近郊取的山泉水在茶炉里,安静,翻滚。从中式立柜里取出2005 年的下关普洱茶饼,掰下一块放入贵和祥茶碗内。洗茶,泡茶,约五分钟后方能饮用。茶杯升腾普洱的谱味,初次喝茶者不喜其味,味不浓,口感偏涩。生普回甘甚好,尤其用清洌山泉水泡饮,清涩后的甘甜是大自然的最好馈赠。饮毕几杯茶,铺陈宣纸,书写中国墨色线条。院落梧桐听夜雨,声声入画。此番安逸,坠入茶碗,煮成诗意……

 我陷入静默和回望……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陆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陆羽之前的时代,茶写作“荼”,有着药的属性。这之后,茶已经被赋予社会人文属性。自唐代起,中国人开始饮茶。

古代,交通不发达,没有现代的飞机、火车,为了实现茶叶的运输,便出现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我曾骑行于茶马古道,在那荒凉的山路上,骏马驮着我,越过崎岖,越过沧桑,路途险峭,曾几番以为会险些翻下马背,心想着以这种浪漫的方式感受古代的文化、经济,再大的恐惧都得战胜。古代的茶马古道,也许比现今的条件还要差许多。马背上载着中国的茶叶,运输到国外,这是比较早期的国际经济贸易。在武夷山下梅村落墙壁上,一幅手绘的茶马古道图,拙朴中似乎听到了历史脚步声,白墙黑图,自是一帧最淳朴自然的山水画。

武夷山沿路种植大片茶叶,衍生出许多茶厂,根雕店,这些都是茶文化的根基。青山绿水,自然培育出上等的茶叶,根雕也是十分上乘之作。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的推出,打破了固有的“白天登山观景、九曲泛舟漂流”的传统旅游方式,不仅首次展示了夜色中的武夷山之美,同时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首次将茶文化和旅游相结合,这是很中国风的宣传,文化的商业,商业的文化。

茶的器皿,茶器,成为许多文人的收藏品。“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见着最精致考究的茶器便是贵和祥。 说起“贵和祥”的茶具,许多茶客都耳熟能详,或许手头还正使用和收藏着不少这样的物件。如今“贵和祥”已成为品茶爱好者与收藏爱好者手中的高端品牌。其画工和用料,堪称一绝。中国瓷器向来知名世界,饮中国茶,又用中国茶具方为完美。茶与茶具结合,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向外扩展。嗜茶如痴者,便是家弟,茶器不离身,且考究,紫砂壶和贵和祥瓷器都是上品。从他的左右铭“人生如品茗,苦尽甘来”,便可见一斑。茶文化,华夏文化的精髓,在中华大地上,在地球的每个角落,将打破疆域的界限,打破语言的障碍,打破文化的隔阂,传承世代。 叶娟/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