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竹海翻新浪 ——武夷山市发展生态竹业侧记
2016-09-01 09:12:5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陈倩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中的意境,恰似美丽的后源风光。

“后源竹业的发展,是武夷山生态竹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武夷山市林业局副局长徐生泉说,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城市,融入全域旅游,要求武夷山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不断发力,对竹业发展同样如此,“走生态竹业发展道路,服务旅游经济发展,是武夷山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

山村掀起抚育热

林海奏响致富歌

“混交林有利于改善竹林环境,不要砍掉”“制作笋干费工费时,卖原竹、鲜笋划算”……8月27日上午,在后源村村部,吴屯乡林业站站长黄邦辉与年近花甲的前村主任祝德旺正在交流育竹经。

后源,位于武夷山市西北的吴屯乡,距离市区约38公里,是一个拥有1200多人口的偏僻山村。梯田、竹林、稻花鱼是后源闻名遐迩的“三宝”。“三宝”之中,知名度不高的竹林,却是当地村民的“心头肉”。

后源人世代以竹为业,新中国成立前,当地纸张已远近闻名,可用于裱龙灯,还能用于制作地契。清嘉庆年间,乡绅捐资在厝垅小组修路,方便村民贩运纸张,古道至今保存完好。

新中国成立后,后源人仍以竹为业,竹产品除了纸张,还有竹笋、竹材。但偏远的地理位置,崎岖不平的山道,昂贵的运输成本,让村民烦透了心,也让外商望而却步。

“过去,村民尝试制作罐头、笋干,以延长竹产品的保质期。但制作笋干,从原料到成品,需经砍、挑、削、晒、洗等多道工序,花费时间一两个月,而且效益不高。”村民袁浩春说。

据黄邦辉介绍,这些年,原竹走俏市场,工厂对优质竹材需求量很大,而且城里人也钟爱健康的鲜笋。“十五六根原竹只能产出1公斤笋干,1公斤笋干的价格仅相当于卖两根原竹。”

武夷山市是“中国竹子之乡”,2012年被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

多年来,武夷山市结合旅游城市建设与绿色发展要求,走生态竹业发展道路,始终将提高竹资源综合管理水平,当作农村竹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大力普及林地科学管护技术,生态竹业带热了农村经济,改变了农村面貌。

2007年,武夷山市林业局对后源村到吴屯乡政府14公里的道路进行了升级,将原来的泥巴路改造成平均宽度4.5米的水泥路。

去年,袁浩春把家里100亩竹山承包给别人,仅租金就收了11万元。

“村里现有一万亩林地,其中60%是竹山。市场对原竹、鲜笋需求量很大。管护好这些竹林,就是守住了金山银山。”祝德旺笑着说道。

翠竹守住生态线

美景招惹游人来

气势磅礴中藏着小家碧玉。水稻成熟时闪耀金色光芒,梯田顺着山势,弯弯曲曲,形成一条条优美的曲线。几幢民宅点缀田间,暗红色的房瓦与金色稻谷交相辉映,为金秋的后源增色良多——这是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黄卫的作品《金色后源》中所描绘的景象。

“后源最著名的就是梯田,每年都能吸引大批艺术家来到这里采风。”祝德旺说,“仅去年,就接待了一万多名游客。村里不少人盖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后源是一个以竹文化为积淀的古村,竹文化正影响着后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明清时代的风火墙、飞檐黑瓦,农户门前堆得整整齐齐的竹垛,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别有一番滋味。

后源的稻田碧如海,风一吹,就荡起层层涟漪。作为武夷山稻花鱼的发源地,后源的田地并不肥沃,为了改善生活,很早就有村民在田里放养鲤鱼。村民每次捕鱼时,需先把田里的部分水泄掉,再顺着泥土摸鱼。如今这一活动已成为游客体验项目,非常有趣。

后源梯田四面环山,山上阔叶林茂盛,竹林掩映山腰。“毛竹生长的最佳环境,是海拔600到800米之间的山场,后源山场平均800米左右的海拔,是竹林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武夷山市林业局产业发展股股长连东红介绍,优质的竹林对美丽后源风光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竹业专家表示,优质竹林的生态调节功能,综合来看比阔叶林还好,在防风固沙、水源涵养上都有不俗表现,与阔叶林、人工林混交,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功能。

目前,武夷山市已将毛竹丰产林建设列入奖励扶持,并从去年起,安排县级配套资金501万元,用于支持竹产业基础设施、丰产林抚育施肥、套种阔叶树等项目建设。

漫步后源,田随山势,条条转转,移步换景,美不胜收。“不仅是后源,在武夷山各乡镇,生态竹业的发展,都带来了许多看不到的效益。以绿色发展为方向,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武夷山竹产业转型升级的立足点,也是突破口。”徐生泉表示。

纸厂换装展新颜

匠心独运得传承

中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竹、最善用竹的国度。竹子与中国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像士兵一样笔挺的绿竹,镌刻着后源人的生活轨迹。如今,在后源以及周边,仍然遗存着不少造纸厂,有的早已荒废,有的仍在生产,但却迎来了转型。

8月28日下午,在岚谷乡后山村的一个偏僻山坳,年已古稀的陈维松和老伴正在造纸工坊内打扫卫生。他说:“造纸污染环境,正被淘汰。”林业局的人常来工坊考察,指导他减少生产污染,并计划待纸厂停产后,将其改造成一个观光点。

陈维松从小在后山村生长,他的印象里,村里最多时有大大小小二十余家纸坊。随着岁月流逝,小工坊渐渐被淘汰,到现在仅剩下他这一家。

“吴屯、岚谷一带的竹材好,纸张质量上乘。”陈维松说,虽然许多工坊都关张了,但是市场对传统工艺才能生产的纸张仍有需求。“因此,我家的纸坊生存到了现在。”

金陵金箔明清时代是宫廷贡品,金箔纸对竹材质地、制作工艺要求很高。近年来,年产4亿张金箔、耗用1500公斤黄金、产量占全国70%的南京金陵金箔股份有限公司时常遣员,来到陈维松的纸坊采购金箔纸。经理王升平在一次购买1.8万张纸后,发出感慨:“国内外对金箔纸的需求量很大,但是能生产原料纸的地方越来越少。为此,我们不惜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偏僻的小村子采购原料。”

独运的匠心永远不会因为时光的变迁而褪去原本的颜色。让生态竹业服务旅游经济发展,不仅是抚育丰产林、改善竹业生产环境、竹文化的有效利用,也是竹文化旅游市场的潜力所在。

“在武夷山现有的竹业龙头企业中,国家竹产业协会认定的有2家,省级3家,市级6家。我们期待结合旅游经济发展,把一些跟竹业有关系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管理好来,利用起来。像展示旧纸厂,展示传统造纸工艺等,都能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因此,在培育龙头企业和淘汰老旧项目时,对待文化遗存,应当妥善保护。”徐生泉说。□徐大崇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