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赏 读《武夷山市志》(1994 年版),开卷即为“序一” 之精彩序文所震撼,此真乃奇文一篇,武夷山人当用心一读,定有受益。此文立意高远,气势如虹。开篇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四十五年间,武夷山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庄严叙事、高度概括,令人为之一震。再述修志背景、重大意义、志文概要、读志之益,惜墨如金,言简意赅,字字深意。更以一段“旅游经济兴市,追赶超越发展,用15 年左右时间,把武夷山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明确武夷山发展远大目标,展示武夷山人民雄心壮志,激扬士气、鼓舞人心。虽因客观条件所限和对 “国际性”认知不同,目前尚未基本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但此发展定位一经明确,历届班子二十余年坚持不变,接力奋斗,咬定青山,孜孜以求,全省全国罕有其二。序文之尾:“历史又听潮声,又见潮涨。君不见,武夷山新一轮发展正热浪奔涌、澎湃而来。”真乃神来之笔,文思泉涌,慷慨壮歌,令人拍案叫绝。此志修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方当此时,武夷山建设者审时度势、深谋远虑,大胆先行、艰苦创业,撤县建市,修建武夷大道、横南铁路武夷山段,改扩建机场,设立国家旅游度假区,大气魄、大手笔拉开新一轮大发展之序幕。回顾几千年发展历程,武夷山曾经几度辉煌。4000 年前,古闽越族开疆拓土、刀耕火种,留下千年船棺;其后闽越王朝雄视东南,称王立国;公元 994 年,建县立制,延续千载;有宋两朝,先有柳耆卿文词冠绝,尊为慢词之祖,后有朱熹集儒学之大成,执学术之牛耳,遂使崇安之名,播于海外;及至明清,武夷岩茶名闻天下,武夷胜境世人注目。建国以来,武夷山每隔十年皆有重大变化,逢九年头辄有大喜。1949 年,全县解放,成为福建解放首县; 1959 年、 1969 年非常年份不计;1979 年,设立桐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后又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此两大举措实为武夷山发展之关键,泽被万代之上策; 1989 年,撤县建市,虽有“崇安”千年古县名之所失,然有“武夷山”国际品牌之崛起,为武夷山加快发展之肇始;1999 年,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成功,武夷山取得走向世界之通行证;进入新世纪,2009 年,京福高铁武夷山段开工建设,印象大红袍基本竣工;在此前后,一大批改变武夷山面貌之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武夷学院、高速公路、茶博园、度假区改造、新市立医院、高铁北站……;一大批项目加快推进:小武夷广场、崇安大桥、杜坝园区……。2013 年,全市GDP 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9.89 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0 亿元关,达到11.24 亿元。2015 年,武夷山昂首迈入高铁时代,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 亿元,旅游人次接近千万,“十二五”规划目标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蓝图绘就实施。今日之武夷山,集世界遗产、世界名茶、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口岸于一身,另有数十万亩优质毛竹山,一县级市同时具备如此优势和条件,放眼全国,或为仅有。此虽上天眷顾,更有武夷山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之奋斗拼搏!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品读奇文,心潮澎湃。奇哉,志之序文;美哉,天下武夷。 虎威不再 志文之“大事记”,记虎二事:一为雍正三年(1725),虎患,伤一百多人。二为1953 年3 月14 日,山区发生数起老虎伤害耕牛的灾情。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开展以防为主的“打虎防兽” 运动。并先后建立了37 个打虎防兽小组,队员255 人,清除了虎患。6 月底召开各区打虎能手代表座谈会。雍正虎患,语焉未详。虎之数量、如何伤人之细节,均未详载。1953 年虎患,则记载较细,不仅开展打虎防兽运动,还召开打虎能手座谈会。区区一甲子,虎之命运非同日可语。彼时生态环境未受大规模破坏,武夷山区山高林密,飞禽走兽,不可胜数,虎在林中,称王称霸。或于月黑风高之际,居高一吼,百兽恐惊,人入深山,谈虎色变。那时虎多,犹记幼时常有游贩走村入户,贩卖虎骨、虎膏。而今,武夷山中,犹绝虎迹,偶现疑似虎粪,必有一班专家如获至宝,趴于地上,细细研究,虽不见虎,已成重磅新闻。思虎之心,如慕佳人,久不得见,悻悻然矣!不知当年打虎英雄而今尚在否?如尚健在,回忆当年打虎之事作何感想?而武夷山中,何时再闻虎啸?再现虎威? 清献非河 志文“大事记”载,庆历二年(1042),崇安知县赵抃主持修水利,修筑陈湾陂,并筑石堤,引水经石雄入城直到城郊区,灌溉农田万余亩。越抃死后,谥为清献公。此条贯穿城区的灌溉工程命名为清献河,沿用至今。余曾读乐裕贤先生《丘纯:修筑清献河的民间功臣》一文,文中引用纂于北宋庆历间崇安《黎阳邱氏族谱》之赵抃《序》文一段:温岭固一镇也。自淳化庚寅(990)年始为县,至康定庚(1040)年历五十载。予著作郎奉命来兹土。先是祥符三年(1010)范公伯淳,经营创始于前。酝酿元气,培植人才,亦有成矣。予承其后,崇虽新造,经贤者起化之余,其政书亦可师,其民淳朴易治。……越明年,政通民和。度地非益广,而生齿日繁,嗷嗷者将安托?爰集诸巨室、大家,讲农田、习水利,相原湿高下,得郭外田千余亩,皆干旱不尝,民嗟失业。非决西北两河所汇之水,以萌南郊不可。其时,丘氏一姓,犹为望族,择其年德兼优,才干可任者,则丘纯其人。……余耳其言,验不验未可知,然一日之泽,百世之利。乃黍乃程,为不涸矣。故仿周礼连人之职,帝纯董其事,盖四里为酇,五艺为鄙,由部而遂日俊之,师亦千夫之长也。纯克称职,期三百六十有旬日,告厥成功。其文详记修建清献河之由、之情。彼时引城西、北两河之水到城南郊区,无现代先进之技术机械,诚非易事。遥想当年,筑渠引水大功告成,清献河水,清波荡漾,流经崇城,惠泽百姓,杨柳岸边,妇捣衣浆,男洗耕具,儿童戏水,牛卧水中,定是百姓欢喜、万民称善。彼时河水水量充沛,既曰之河,必有相当之规模。不似今日,已不见河,尤经城中一段,实为水沟,既难见水,且多污秽,已非当年清献之河矣。武夷山城市之建设,经多年之努力,已然巨变,面貌一新。然美中之憾,显山有余,露水不足。非独清献 65 读书笔记 DUSHUBIJI 不河,且崇阳溪东开发滞后,城区重心日益西移,离水愈远。幸有崇安大桥业已在建,当可带动溪东开发,弥补此憾。当年,丘纯曾向赵抃进言:“崇固火地,又缠木度(方位东南),宜引兑金(意指川泽,方位为西)、人坎(意指水与雨,方位属北),以泄繁芜之气,不独滋南亩,而日肇文明。百年后当有名贤大儒,倡明光世之绪,为万世业者。”丘氏以《易》学卦象原理,分析崇安地理形势,建议引西北之水滋南亩、肇文明(以上同为乐裕贤先生之文)。1143 年,朱熹至武夷,应验丘氏“百年后当有名贤大儒”之预言。窃以为,若能重修清献河,再现当年清波过城之景,有水则地灵,地灵则人杰。则吾埠才俊辈出,再育巨儒,也或可期!而赵抃为邱氏族谱所作之序“温岭固一镇也,自淳化庚寅(990)年始为县,至康定庚(1040)历五十载。” 一段,倘《黎阳邱氏族谱》之序果为赵抃所撰,则“淳化庚寅(990)始为县”之言可信。然本志载“宋淳化五年(994)年,置崇安场升为崇安县”,与赵抃所记有异,建县时差四年,孰为真耶?尝与专家议论,未解其疑,乃记其惑,求教方家。◎老 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