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冬容易情绪低落,应注意养生调情 据中医介绍,“秋”对应五行金、五脏为肺,五气为燥,五化为收,五志为悲。秋令的燥气使人咽干、鼻燥、声嘶、干咳、皮肤干燥,这些症状都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常易产生悲伤消极的不良情绪,尤其是深秋草叶枯落,花木凋零,敏感之人触景生情,生出凄凉、忧郁之感,使得机体的抵抗力也随之下降。 与“冬”相对应的五行为谁,五脏为肾,五气为寒,五化为藏,五志为恐。肾藏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亏虚可见精神疲软,哈欠连连,情绪反应呆滞,所以冬季养生养神都十分重视补养蓄藏肾精,以此保持精力充沛、深思敏捷。传统的冬令膏方进补就一直流传盛行至今。 现代研究也发现,人体大脑内的松果体能分泌褪黑激素,它不仅影响睡眠,也影响情绪,而光照则可以抑制这种激素的分泌。秋冬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褪黑激素分泌增多,情绪自然就容易消极,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同时,在冬季低温条件下,人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处于低落状态,也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变化。 2. 掌握“秋敛”、“冬藏” 护肺益肾养精神 秋季养神讲求收敛神气,按五行生克制化“喜胜悲” 之理,应多喜乐,切记悲情,减缓秋季萧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平时生活中可以深呼吸使肺扩张,有助与吸氧充足而悦神。宜早睡早起,保持充沛的精力体力。燥证体质的人建议选择滋润、生津、润燥、濡养的食物,如萝卜、莲藕、百合、黑木耳、山药、银耳、梨、枇杷、金橘等。冬季养神注重养肾藏精,按五行“思胜恐”之理,应平静凝思,忌讳恐吓。生活起居宜早睡晚起,保养精神。在遵循自然规律同时还需要当进补,储存营养和能量,抵御寒冬并为来年养精蓄锐。寒证体质者,冬季更容易神情迟缓,常感到疲乏,吃冷食或寒性食物易产生胃腹不适、大便稀溏等症状。建议选择温性食物,增加思维的活力,改善精神萎顿状况,如羊肉、韭菜、辣椒、洋葱、姜、蒜等。 3.“秋冻”、“冬炼”、“茶疗” 改善情绪 适当“秋冻”有利于养神,通过薄衣御寒和加强运动锻炼,对寒冬来个形神合一的“预适应”,调动人体的抵抗理、免疫理,调整精神状态,到真正的严寒时节就不怕寒冷、不易得病了。“秋冻”是是不要过早棉衣上身,而颈部、肚脐、后背和双脚还是不能收风寒的。 “茶疗”养神的又时令之别,秋季宜喝乌龙、铁观音等,因其性适中,介于红茶、绿茶之间,不寒不热,对金秋保健又润肤、益肺、生津等好处;再加点桂花,茶香就更沁香怡神。冬季寒流袭人,宜喝红茶、普洱茶,温通养胃提神。研究证明,红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除了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含量,还能增强微血管的韧性和弹性、降低血脂,这对防治冬季高血压及心脑血管意外也有益处。也可以请中医知道选用适合个体状况的药茶。如果在沏茶和饮茶的过程中,能注意静心、静思、精品,就更有益于休闲养神了。(桑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