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范迪安阐释朱子雕像:感悟朱熹思想的天光云影
2016-12-20 09:35:07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倩  

 12月17日,“朱子雕像”在武夷山五夫朱子文化广场揭幕。雕像的创作指导者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创作担纲人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再次来到武夷山。此前,他们已数度进出武夷山,深入五夫现场考察测量,武夷山市委、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及福建省内艺术、文史、城建等领域专家领导,就朱子雕像相关问题展开研讨。

朱子雕像落成

在雕像落成之际,记者采访到范迪安院长、吕品昌教授,让我们来听听两位大家是如何阐释朱子雕像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及创作过程的。

感悟朱熹思想的天光云影

范迪安教授表示,作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集儒家思想之大成者的朱子,其雕像的落成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重要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举措。从雕像选址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到雕像造型的提炼与概括,再到雕像呈现的纪念性、写实性与象征性神貌,展现了集涵养、致知与力行三位一体的朱熹精神,极具深度与学养,可以说朱熹雕像是武夷山市委政府、专家、广大群众和艺术家们群策群力的成果。

范迪安进一步阐释,朱子雕像的最大特色是“立于青山绿水之中,展现思想源头活水”。雕像矗立于文公山下、翠竹青松之林前,面向开阔的乡村绿野,在天光云影的映照之下,选址十分独特,富有内涵。自然环境的衬托象征朱子学说与思想来源于中国大地、来源于山水之间,展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美学意境。

吕品昌教授以多年研究中国雕塑传统的经验,在这次创作中从汉唐时期的造像手法中汲取经验,转化为当代表达,使雕像富有浓郁的传统人文气息,又体现了时代的创新意识。雕像通体浑然大气,仪态典雅亲和,将工笔画的线条和雕塑语言的体积感相结合,更别具创意地将象征朱子一生研理立著的书卷书匣与雕像融为一体,让人在远观与近察中都能感受朱子学说的丰富博大,犹如立身于中国文化的“灵山道海”之中,用艺术的方式诠释了朱熹精神。

希望今后能进一步完善雕像周边环境,把众多的“半亩方塘”耕耘好,让籍溪清流源远流长,使前来瞻仰的人们获得身心沉浸的体验,感悟朱熹思想的天光云影。

寻根溯源立“标准像”

吕品昌教授说,中国尚无朱子像,“朱子雕像”不仅是一座大型“纪念像”,更是为朱熹立了“标准像”,同时奠定了武夷山五夫朱子故里的地位,特别有意义。

吕品昌认为,对“朱子文化”主题的阐述应当从传统文化的“根”上找出处,以民间的、民族的手法和元素进行创作。 “源头活水”作为广场最重要的内涵,体现朱子思想“上接孔孟创造的儒家源流、下启儒学近千年的发展”,能够让不同层次和领域的公众很好地理解广场的内涵。“朱子雕像应具有一定的神性,让老百姓对先人肃然起敬,让慕名而来的瞻仰者从任一角度都能感受到朱子的注视,能与之对话。我们吸取了佛像的经验,使之同时保有亲和感。”吕品昌教授如是说。

范迪安、吕品昌分析泥塑小稿

朱子的手势也有用意,似沉思,似倾听,又似讲学交流,亦是正心诚意,展现端庄的大学者风范;从装饰手法而言,来源于中国传统,从西方写实主义转向工笔和写意,垂直的线性装饰单纯、简洁而明快,雕塑的体块感和绘画的线条感有机融合,给人以沉静之感。朱子雕像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在全国各地纪念广场中具有权威性、独特性和永久性。

泥塑定稿

理念围绕“源头活水”

朱子文化园作为弘扬、交流、体验朱子文化的纪念场所,既有文化意义,又有提升旅游配套的实际功能,让长久以来的朱子祭奠典礼能有特定的场所,也为朱子文化的延伸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朱子雕像围绕“源头活水”的理念进行创作。

朱子雕像是朱子文化园的主体,背靠文公山,周边地势平坦开阔,雕像尺度以周边自然环境为参照,立意“远目可及,近观能赏”。“远目可及”指的是地标性和方向感,即能让来访者一下高速路就在广袤的自然区域中看到雕像和五夫镇所在地;“近观能赏”即除了体现雕像造像本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感外,还要具有纪念性和仪式感。

塑像以世界朱氏联合会提供的三幅朱子画像为蓝本,采用中国传统造像手法,深入研究朱熹精神品质创作而成。静穆的站立造像,强调内涵、静态,表现大思想家、大儒家的气势和气度,糅合了对传统文化和当代审美的思考。

雕像面朝东南,与文公山主峰形成一个中轴线;雕像高71尺,寓意朱子在世71岁;基座1.4米,寓意朱子14岁到五夫;左手持卷,右手捧心,意表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书山”上的古籍和朱熹著作,展现朱熹广博的阅读量及其自身的学说理论,是谓上承孔孟之道,下启千年文明传承;如此恢宏的体量和尺度具有很强的纪念性、庄重性、仪式感。广场直径50米,寓意朱子扎根五夫50年;以农田肌理为底纹,周边引入潭溪、籍溪汇流而成的溪水,象征朱子理学一脉相承,通过籍溪流入中华文化长河之中。人们借此平台了解朱子生平、感受朱子思想,进而由广场出发进入古镇参观朱子历史遗存、亲身体验朱子足迹,是以设计同时兼顾了体验性、生态性和地域性。

精雕细琢泥塑大样

场地立足“半亩方塘”

基于历史渊源,朱熹14岁到五夫镇至61岁赴漳州任知州,长达50年时间定居五夫镇,朱子理学在武夷山萌芽、成熟、传播。

尊重、保护传统又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综合众人智慧,选址需满足未来旅游发展、庆典活动、村民休闲聚会等各项功能的需要,又与五夫镇传统聚落保持一定的缓冲空间。同时,造像采用以传统造像为主的表现手法,雕像的艺术气质与村落古朴的空间气场一脉相承。

现场考察选址

雕像设置在农田环绕的平坦场域。吕品昌教授认为,朱熹是理学大家,朱熹雕像应体现其本身的精神品质——即深邃、谦和、融合,立身于民众之中,这不同于一些设置在场域制高点的现有雕塑所带有的伟大、崇高、英雄主义特质。

人工场地与自然农田的关系。在景观设计中除必要的场地采用透水硬化处理外,其余仍可作农田使用。周围的荷塘、田园将永久保持原生态,成为雕像的自然延伸。

大量人群的聚集和快速分散。景观设计采用了荷叶的叶脉纹理来重新组织农田。“聚集与发散”是空间设计和交通组织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与荷叶的叶脉纹理十分吻合,“荷叶”的裙边不仅解决了场地与周边农田的自然衔接问题,同时可以弱化设计感,使人感到仍处于自然环境之中。

吕品昌最后说,值得一提的是,广场设计极具前瞻性,采用同心圆特征元素,内圆面积以典礼活动容纳人数为参照来设定,外圆具备可增加、可缩减的弹性,随着旅游的发展可向外扩充,在这一过程中,广场的空间结构并未改变,设计策略兼顾了当下使用要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文/筱得 图/吕品昌吴心正及东南网)

打开新福建,发出你的声音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