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看武夷
积极践行“两学一做”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活起来
2017-04-25 16:49:10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江江  

文物承载历史、传承文明、启迪未来,做好文物工作意义重大。近年来,我省文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文物保护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

今年2月23日召开的全省文物工作会议指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秉持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责任。要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强化保护措施,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文物管理水平。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福建文物大省的优势,深入挖掘文物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统筹推进文物的合理适度利用,促进文物工作与经济发展、文化事业、旅游产业相互促进。

让文物“活”起来,才能让更多人懂得它的价值。作为“十三五”期间文物保护重要任务之一,如何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吸引老百姓走近文物、贴近文物、与文物交流,我们近日走进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感受闽越文化的魅力和遗址公园建设的激情。

江南第一城

华夏第一井

坐落在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西南的闽越王城遗址,穿越2200多年的岁月而来,为后人讲述了一个古老王国的辉煌往事和厚重文化。

据《史记》记载,秦统一后,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设闽中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无诸等率部北上,跨长江,过黄河,跟随刘邦逐鹿中原。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于是,越王勾践后裔无诸成为西汉王朝首封的闽越国国王。作为勾践后裔,闽越民风彪悍,闽越国不断壮大、四处扩张,一度称霸东南。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闽越国王余善自称武帝,引发汉武帝刘彻的极度不安。闽越国在汉武帝四路大军的碾压下,灰飞烟灭。武帝一炬,可怜焦土,闽越国从此结束了92年的历史,沦为废墟。

王朝的历史虽不长,但这座王城却给世人带来了不小的惊喜。1958年,它在沉睡中醒来,经过60年的系统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这座城址的面纱逐渐被考古学者揭开。就像西方人从厚厚的火山灰下发现了公元前6世纪的古罗马庞贝古城,并折服在它的魅力之下一样,城村汉城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考古专家亨利·克利尔博士称为“东方庞贝古城”。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省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1999年12月,在摩洛哥召开的世界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获通过,城村汉城遗址成为“双世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城村汉城遗址也成为我国第一个被评为世界遗产的西汉诸侯王城遗址。

文化遗产学博士毛敏说:“城村汉城是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汉城遗址,具有南方丘陵地带宫殿建筑的特征。其整体布局及建造方式对后世中国南方城市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和建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华锋林介绍,经勘探和发掘可知,城村汉城平面布局近似长方形,面积48万平方米。城墙顺着山脊蜿蜒长达2896米。作为闽越国都城,城村汉城的营造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的规制,如将最重要的大型宫殿建筑群安置于城内居中的高胡坪,形成南北中轴线;高胡坪甲组宫殿区和北岗一号建筑的四合院布局,与西周岐山凤雏甲组建筑基址非常相似,由此可证,闽越文化也是华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闽越人又匠心独运的在这座王城镌刻下本民族的特色,最显著的例子首推干栏式的建筑基础。因为南方湿润多雨,工匠们便在建筑下部采用木柱支撑,其上铺设地板,整体建筑呈“半悬空”状态。这种建筑形制,至今还流行于不少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城村汉城宫殿遗址所保存的这些杆栏式基础,成为两千多年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站在昔日王城的高台之上,思维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戈戟刀剑人沸马嘶似乎还在山谷密林中回响。脚下的土地如此真实,那曾经灿烂一时的闽越文化,却裹挟着历史的泥沙渐行渐远。曾经的辉煌已经湮灭于脚下的这片土地,只有宫殿后院的那口“华夏第一井”,依然甘泉汩汩。井深近7米,井壁由16个井圈叠套而成。游人从井里打水,欣然而饮,清爽甘甜。如今,这口古井成了汉城遗址古老生命力活化的见证。

与此同时,城村汉城发达的地下排水系统,让今人汗颜。目前,城内发现了两组排水系统和三处进排水口遗存,这些陶制的下水管道,最长近1米、直径0.3米,污水可直排城外。

漫步遗址一公里外的村民居住地,自然景观、村庄格局和文化遗存尚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古村镇的风貌。现存景观主要有古粤门楼、淮溪首济、百岁坊等景点和40余座古民居,石、木、砖雕图案的装饰纹样丰富多样,工艺精湛,堪称明清时期古民居砖雕的经典之作。2007年,城村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又被列入传统村落。

作为一座远离汉代政治中心,偏处东南边陲的大型古城遗址,闽越王城经历了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依旧保存完好。这在闽越国时期城市遗址中是唯一的,也是世间罕见的,无怪乎它被考古学者称为“江南第一城”。

全力推进考古

遗址公园建设

2013年,城村汉城遗址在省文化厅、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参加全国第二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的申报,国家文物局通过专家会审把城村汉城遗址等31家考古遗址列入全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立项名单,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以其厚实的文化底蕴和无与伦比的价值,在全国申报的数十个项目中脱颖而出,高票入围。

然而,头顶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等四块金字招牌,我们发现,城村汉城却没有想象中游人如织。原因何在?基础设施落后是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省派第三批驻村干部并荣立个人二等功的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华锋林,有着驻村工作历练,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在推动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上开展一系列鼓士气、接地气、引人气的活动,城村汉城遗址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地同仁惊叹不已。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华锋林认为,问题和困难要辩证地看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恰恰是文博事业发展带来的问题,既然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就通过发展来解决。履新伊始,华锋林就遍访村民、村干部、周边部门和领导,以共同发展的前提下,一切问题都可以谈的共享发展理念赢得了各方的信任和支持,迅速建立起互信互助的良性互动机制,确保公园建设的顺利开展。

凭借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华锋林在省文化厅和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打出了一系列让遗址活起来的组合拳,开启擦亮城村汉城遗址金字招牌的复兴运动。

干净整洁的洗手间在博物馆启用,环境整治的焕然一新。遗址保护主体工程之一——高胡坪甲组遗址保护工程自去年11月重新启动施工以来,目前已近尾声。

武夷新区在建的轻轨项目由于穿越闽越国都范围,在博物馆和当地努力下,南平市委市政府和武夷新区管委会从文物保护的大局出发,对轻轨线路进行优化调整。

遗址公园的配套设施一两个月之内纷至沓来——几十年的门楼前,新添的水车,不舍昼夜的浅吟低唱;蜿蜒的风雨长廊、木摇椅让游人休憩,遮风挡雨;三百米的祈福道供祈福纳祥;古井旁立起雅致茶楼,探古寻幽,汲千年古井水、煮百年老枞香……

“如今生机勃勃,遗址公园变化太大了!”城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刘福兰是村幼儿园园长,采访期间,她正带着孩子们来遗址公园游览,“我们每周都会过来看看,每次都有新的惊喜!”她激动地说,“汉城遗址是我们城村人的骄傲,看到它装扮一新真的很开心。”

“我们团队现在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拼命干,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早日进入建设高峰期。”博物馆员工张涛坦言,“虽然累,但是一想到环境整治翻天覆地,遗址公园将以焕然新姿迎接八方来客,就兴奋不已。”

“现在全村人都盼着遗址公园早日活起来,让城村成为一张展示闽越文化的亮丽名片!”村支书赵力强说。

遗址公园美起来的同时也热闹起来,今年元旦春节期间,馆地军元旦晚会、汉城遗址元宵灯谜会等活动如火如荼举办,受到当地村民的热烈响应。

“我是考古专业出身,大学时期在记录着最完整闽越历史的《史记》上下过死功夫,点读过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又是二十年前武夷山申遗时闽越王城博物馆建设的筹建者,现在回来成为这个单位的负责人,兜兜转转,从终点又回到起点,冥冥之中与这段历史和这座古城有不解之缘。”华锋林感慨地说,“文物事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作为文物战线的一名资深工作者,我有幸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建设者、参与者、见证者和记录者,躬逢其盛,有机会究武夷山的天人之际、通闽越国的古今之变,这是一个学者莫大的荣幸和责无旁贷的责任,如司马迁所说的‘小子何敢让焉’。”

华锋林介绍,今年国庆期间,改扩建后的博物馆将试开馆迎客。与此同时,遗址公园接下来还将打造宫苑荷塘、大型户外VR体验区、环城木栈道等景观,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推动生态、旅游和科技融合发展,成为传承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进而打造成为福建文化新地标、新符号和新名片。

遗址边,一副巨大的广告牌,红底绚丽,一行醒目大字,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让遗址活起来”的思路、措施和建设,得到来访的学院派和实务派文保、建筑、规划专家交口称赞。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