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新闻
点绿成金:富裕与美丽的双赢
2017-05-08 10:53:15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江江  

核心提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作出的科学论断,为南平在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加快绿色发展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作为闽江之源、福建的生态屏障,绿色是南平最大的特色,生态是南平最大的优势。近年来,南平历届市委市政府牢记习总书记当年的嘱托“发挥比较优势,走有山区特色的发展路子,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致力探索一条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子。当前,南平正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加快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绿色富市、绿色惠民,努力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中做出特色、体现作为。

以绿兴市 构建“七大产业”

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核心的是选准产业。作为闽江之源、福建的生态屏障,绿色是南平最大的特色,生态是南平最大的优势。南平从选准产业入手,深化产业梳理,重点培育与生态资源、人文历史相得益彰的“七大产业”, 精准发力,做足优势,构建富有活力的绿色产业体系。

现代绿色农业

作为农业大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绿色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促进现代绿色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优化农产品供给质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支持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努力构建具有南平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价值链效益链。主动对接台湾等地现代农业,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旅游业

武夷山是全国4个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之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充分发挥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优势,加快建设大型旅游综合体,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和多元化旅游需求,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模式,实施旅游产品多元化战略,推动茶旅、文旅、养旅、休旅结合,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修学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构建“大文化、大生态、大健康、大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旅游产业发展高端化、集聚化,打造“大武夷”旅游经济圈。

健康养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愉快、长寿”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作为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南平充分发挥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健康的安全农产品优势、丰富的道地中药材优势,通过完善健康医疗服务、促进医养融合发展、打造健康信息化平台、开发健康旅游产品和健康食品药品、建设健康产业园区等,重点培育健康养老产业、健康旅游产业、健康管理与信息化产业、智慧健康产业、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健康食品与保健品产业、森林康养产业。

生物制造

闽北优质农产品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可以加快引进培育一批生物科技企业,运用精深加工和现代生物工程萃取提炼技术,开发道地名贵中药材、现代中药和保健品新品种、生物精深加工产品。我市以“海西生物硅谷”为目标,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等产业。以中药材种植、加工和提取为主,培育壮大一批中药加工龙头企业;推进生物制造产品多元化;推进南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国风新能源建瓯生物质发电厂等一批生物能源项目建设,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产工程。

数字信息

依托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重点培育电子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信息产业。大力推进汽车电子、线控技术等应用电子产业发展,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力度。鼓励各类企业创建电商示范集聚园区、综合性电商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快发展网络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传统工艺品生产销售的信息化和电商化。发挥物联网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带动形成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发展。建设数字信息产业园区,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先进制造

继续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推进优势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初步建成福建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机电制造产业方面,重点推进电线电缆、电子制造、铝材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打造3个以上百亿产业链和专业园区。在竹产业方面,重点开发新型功能竹材料,打响武夷竹产业品牌。在新型轻纺产业方面,加快推进行业提档升级,重点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引进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在精细化工产业方面,着力打造一批氟化工专业园区,打造氟化工产业集群。

文化创意

突出地方特色,整合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品牌。打响朱子文化产业品牌,统筹推进朱子文化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等五大工程建设,加快发展朱子文化建设。培育壮大茶文化等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深度开发根雕、版画、剪纸等特色产品,打造文化旅游演艺精品。实施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提升文化产品创意水平。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大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力度。

筑牢屏障 呵护绿水青山

良好生态资源是南平实现跨越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筑牢绿色屏障,南平坚持源头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大气污染等综合整治,以中央环保督察工作为契机,认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整改,全面梳理问题清单,逐条对照、逐项整改。

今年2月初,我市打响了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的“攻坚战”“持久战”。紧盯源头治理,果断“减”,市、区两级召开了延平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动员大会,出台了《南平市集中整治延平区畜禽养殖污染工作方案》,以延平生猪养殖业污染整治为重点,从“拆、转、治、清、管、查”六个方面综合发力,推进全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环保、林业、国土、农业、市场监管、交通、电力等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及时反馈……部门联动,从严管住污染。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拆除生猪养殖场11445家,其中延平区拆除养殖场8828家。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关乎民生,但也决不是一拆了之。各级政府积极寻求与生态资源相得益彰的产业,发放转产、转业意向通知书,了解退养户们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展农技、职业培训,鼓励养殖户立足绿色发展,加快转产转业。延平区夏道、西芹、塔前、炉下、太平、樟湖等6个乡镇还确定了8个生态养殖小区,2月中下旬8个生态养殖小区项目同时开工,总投资3.2亿元。未来,科学化的管理、标准化的养殖,将实现生猪养殖污染零排放。

南平加快实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行动方案,通过先行先试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武夷山、顺昌、建阳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光泽县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试点工作扎实开展。115个、总投资793亿元的生态文明试验区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2016年12月,顺昌县国有林场创新尝试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在全省率先突破,达成了全省首笔林业碳汇交易。林场通过市场无形的“手”,让森林“呼吸”变得“有价”,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为林业发展辟出新路。今年,邵武、建阳、政和也已全面启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工作,预计年底前可分别形成一个项目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同时顺昌县在此前林业碳汇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县国有林场为依托,成立林业碳汇开发公司,为其他县(市、区)开发、包装林业碳汇项目产品提供借鉴。

先行先试让南平生态禀赋更加突显效益,严格的生态考核又更好保护了这片独好风景。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初,南平已创建国家级生态县4个、省级生态县5个,森林覆盖率77.3%,森林蓄积量1.65亿立方米,先后被确定为节能减排等六个国家级示范试点城市。

补齐短板 营造“产业生态”

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紧要的是补齐短板。明确了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还要围绕产业衔接配套,着力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抓紧补齐短板,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南平这样做——

抓品牌建设。品牌强则产业强。着力改变过去农产品质优价低、有口碑无名牌的状况,围绕实现产业与金融的有效对接,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引入现代要素,引入有实力的知名企业,统一打响“武夷”品牌,健全质量标准体系,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现价值链升级,让“武夷”品牌统领代言全市的优质农产品,让全市的优质农产品分享品牌的溢价增值效益。

抓现代物流。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要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做大做强第三方企业,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线下线上一体运作、共同发力,提升现代物流水平,着力解决物流效率不高和成本偏高的问题。像圣农“鲜美味”连锁店全力打造“大武夷-大圣农”项目,建立大武夷土特产品营销联盟以及冷链物流体系,可以进一步引导其向服务全社会的专业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转化。

抓基础设施。学习借鉴欧洲等发达国家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的经验,以实现“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对接”为目标,全面梳理、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完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着力解决交通通达性和便捷度不足的问题。

抓城乡建设。城市是产业的载体,产业是城市的支撑。南平城乡建设的短板问题比较突出,要围绕宜居宜业,加快完善城镇功能配套,加快建设特色小镇,打造产业集聚新平台,着力解决产城融合和城乡产业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创新转型 激活发展动能

绿色是南平最大的特色,生态是南平最大的优势。如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绿色生态中找商机?

“补链”“强链”“扩链”,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文旅结合、体旅结合、康旅结合,传统产业发展有了新思维,绿色发展有了永续动力。农业是传统产业,也是南平最具基础的产业。然而过去,百姓常说农业得靠天吃饭。

如何改变?南平以工业化理念,通过着力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实现传统农业产业全链条发展、全链条增值,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创新发展。一产方面,运用智能化栽培、生态化养殖、工厂化种植等农业科技,使农业品种创新、质量提升。二产方面,通过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这样一来延伸了下游产业,也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三产方面,“旅游+”“生态+”等模式,不断催生着农业发展的创新业态,创建了延平区高坪村、武夷山市五夫镇、政和县石圳村等55个生产生活同步改善的休闲集镇和特色村,建成了武夷山香江名苑、印象小密中国文化博览园、双龙戏珠酒业等6座“一产接二连三”的观光工厂,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的转型,只是南平传统产业转型,挖掘绿色“金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旅游、健康养生、生物制品、数字信息、先进制造等一个个与南平生态资源、人文历史相得益彰的产业,正以更好地保护闽北青山绿水的理念,迈向绿色崛起。

扶优扶强 做大产业龙头

南平是福建的老工业基地,培植发展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涌现出以南纸、南纺、南孚、南铝、南缆等“五南”企业为代表的一批骨干工业企业,书写了南平工业发展的辉煌一页。

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新时期要求着工业产业要有新作为、新发展。包括“五南”企业在内的我市龙头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辟出了向“绿”发展、提质增效新路径。

南铝开展节能低碳生产,今年3月,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批准,公司铝合金建筑型材6个单元获得了低碳产品认证证书。同时,企业发挥研究中心优势,以轻量化全铝车身为主要研发方向,积极开拓轻量化产品新市场。

武夷味精在产业链条上也延伸出了绿色的触角。为解决味精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武夷味精成立全资子公司——好与佳公司,利用味精生产中产生的淀粉渣、水解渣、农牧业的下脚料等废料作为原料,生产有机肥,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企业得益的双赢。

作为全市食品加工领军企业,圣农公司依托生态资源禀赋,紧抓高铁开通后“区域辐射”带来的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机遇,围绕把绿色产品卖出去,实施品牌、创新、质量协调发展战略,打造圣农小镇,延伸产业链。

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全市企业集群蝶变,充分发挥出绿色生态资源更大效益,实现绿色惠民、绿色强市。据统计,2017年一季度,南平市轻重工业比例为54.84:45.16,全市产业发展持续变轻、变绿。(廖晨星 吴建琼)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