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看武夷
“不死国”与“彭祖雉羹”
2017-05-11 15:38:5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江江  

当下人们养生观念日益彰显,养生实践的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人们对巴马这个长寿村充满向往之情的同时,也对人间仙境武夷山的养生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向往之情。武夷山是中华寿神彭祖的养生家园。《平川彭氏家谱》的彭氏源流考记载:彭祖“因慕闽地不死国,遂挂冠辟谷,隐于荆南山,生二子,长曰武,次曰夷,兄弟开辟荆南山,相传五十余乡,子孙世居焉,故俗呼荆南山为武夷山。”

说起彭祖,人们并不陌生。但提及“不死国”,人们还真的想究其来历。“不死国”这一国名的出现,最早见于著名的《山海经》,在这本古老的地理志书上,记载了八个神话般的国名。“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山海经·卷十·大荒南经》)。所谓的“不死国”,是比喻此区域内生活的人群,长生不老。李贤注引《山海经》曰:“不死人在交胫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不死国”的意义是指在这样的国土环境中,怡人,宜居,适合人们安居乐业。“不死国”堪称“人间仙境”。

到了汉代,汉武帝派使臣来祭祀武夷君。而武夷隶属东夷部落。《后汉书·东夷传序》:“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国焉。”武夷山之所以与“不死国”并称,是因为武夷山自古就被称为神仙地宅,被封为道教十六洞天。武夷山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奇异的山水景观,犹如世外桃源,武夷山脉横亘于西北,阻隔中原的强权争夺,远离了烽烟战乱,是个宁静封闭之地,是人们向往和安居的地方,吸引着彭祖率后人到此开基。唐时,获朝廷授建州左迁牛卫上将军的彭迁,则是因“慕彭祖之故庐而来”。《平川彭氏家谱迁公传》对他迁闽有详细记载:彭迁之子彭汉及其曾孙彭王当 ,相继来到武夷山区安居乐业。《崇安县新志》记载:“迁,字武仲,邑人。高祖迁,官至左迁牛卫一将军,召集人民即扩野剪蒿,锄棘,凿湖,溉山田三千余顷,名所居新丰乡。曾祖汉,台州判官,诣阙上书,请以所居乡为温岭镇,置官守之,其后地广物蕃,租赋赠益,遂升为县。”为缅怀彭迁、彭汉、彭王当三位大丈夫的贡献,南唐时,在文庙大门左侧立祠,名为“作邑彭氏三丈祠”。1994年武夷山市建县千年庆典期间,为纪念彭氏父子三人的拓荒功绩,修建了武夷和圆,并将彭祖彭武彭夷父子同心协力开创武夷的形象雕刻成巨型群雕,高矗于市区大道旁,彰显着武夷人民铭记着洪荒岁月中,彭氏父子是如何率领先民们继往开来的,也是武夷山人民纪念彭祖的象征。

彭祖不仅仅是武夷山开山鼻祖,他还是养生之神。《列子·力命》载:“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荀子·修身》也有记述:“扁善之度一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庄子·逍遥游》感叹道:“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屈原在其《楚辞·天问》中对彭祖的雉羹评价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长?”东汉王逸:“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尧美而飨食之。”王充在《论衡》中对彭祖的评价是:“寿如彭祖”。由此可见,彭祖长寿的原因之一,与他善于制作雉羹有关。

因为彭祖善于制作美味养生的羹,后来被民间奉为厨行的祖师爷。彭祖首创的“雉羹”,与武夷山有着密切的关系。彭祖生活在武夷山,开创了与当地生态资源相谐的饮食文化,武夷山的古代,鸟类繁多,雉类(俗称野鸡)漫山遍野都能捕捉到。“雉羹”为武夷山地道药膳,传承了食材的原生态,利用当地捕捉的野鸡为主料,通过烹饪煮烂,与稷米同熬而成的一种汤羹类饮食。具有营养价值高、鲜香醇厚、易消化等特点。“彭祖药膳”的主体食材,就是矫健善飞的雉,雉在武夷山的大量繁殖,证实了武夷山生态环境的优越。正因为缘于彭祖为中华长寿之神的缘故,他制作的“雉羹”一直以来都被誉之为“天下第一羹”。

“雉羹”自彭祖独创以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如今在武夷山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彭祖药膳得到了系统的挖掘与整理,与武夷山 “幔亭招宴”古典菜谱开发相结合,在彭祖药膳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创新,形成了具有武夷山独特地域文化的“彭祖雉羹”。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