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朱子理学”之教育思想(下)
2017-11-02 09:59:45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3、教学方法。

朱熹育人有方,治学有道,曰:“方教人者,皆有不可易之法”,“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说明教学方法很重要,并有一定规律性,老师、学生都要重视施行。其主要为:

一是德育为先。朱熹认为,德育是整个教育的中心,是探究怎样育人的学问,曰:“盖夫子教人,使各因其所长以入于道,然其序则必以德行为先”。关于道德教学的形成过程,他提出要以“学本是修德”的知(即道德思想)、“读书讲明义理”的情(即道德感情)、“学者惟当以正自守”的意(即道德意志)、“使之见善必迁、有过必改”的行(即道德实践)的4个相连接的基本环节来实现,做到真善美的理想人格。

二是师德教风。朱熹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责任和作用,要求教师是知识广博、道德高尚之人,提出“尊师重道”,“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关于教授方法,他曰:“君子教人,但授以学之之法”。明确要求学导式教学,即学生的学为主体作用,教师的导为主导作用,以讲学、自学、讨论、实践4个步骤进行。强调教师主要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即传道、授业、解惑。学者主要是注重自学、独立思考、问难论辩、学思并重、知行统一。形成勤学苦练、实学致用的新学风。

三是教规学管。为了办好教学,有章可循,朱熹十分重视制订教学的规章制度,曰:“道有定体,教有成法”,“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对学生做到引导加约束,以此来加强教学管理。

特别具有历史意义的,朱熹在南康知军任上重建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并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学规: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四是多种形式。朱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对象,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其一,传授式。他以深厚的学识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每到一地官学、一所书院,都升堂开讲儒道理学,重点是答难点,解疑惑,并留下讲义以示诸生。

其二,辅导式。对于要求进一步深入推究学问以及学识程度较低、疑难问题较多的门人学子,分别进行个别辅导。对深入钻研的,开启其创造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作比喻来启发理解力。

其三,函授式。学者因故不能到书院接受导师面授,而将疑难问题写信前来求教,他都在函件上一一作答,称为“批谕”。

其四,研讨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增长学问知识,他经常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组织研究讨论。

其五,论学式。就是在书院内展开学术论辩。一种是在与其他学派的论战中,将对方、己方的学术观点告诉学子,然后展开论辩,弄清是非。另一种是针对本书院内的错误学术思想,也发动弟子论辩纠正,如批判受禅(泛指佛教)学之误。

其六,祭祀式。在官学、在书院,朱熹都把儒家圣贤、理学先师建祠立像,规定时间,制订礼仪,带领学者进行供奉祭祀,这也成为儒家道统和道德、学识教育的一项制度。

4、学习方法。

作为学者,接受教育,朱熹指出,必须认真遵循学习之法。

一是为学之序。

第一立志。他曰:“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学者须以立志为本”,“立志要饥渴之于饮食”。才能学有所成。

第二博学。他曰:“学,博及群书,妙达义理”,“博文是多闻,多见,多读”,“学不止是读书,凡做事皆是学”。这才是实学。

第三审问。他曰:“人须会问始得”,“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以此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并且“学者先要会疑”。从未知到已知,以求新知,深化提高。

第四慎思。他曰:“学与思须相连”,“学问正要思维”,“思所以起发其聪明”。这是培养学者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新的发展。

第五明辨。他曰:“别其是非,审其可否,由是精义入神,以致其用”。对于疑难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辨别是非真伪,以获得明晰、确切、有价值的知识。

第六时习。他曰:“学而时习”,“贵在时习”,“读书,讲论,修饬,皆要时习”,“须要温故,方能知新”。强调复习的重要,不仅巩固学到的知识,而且可以创新。

第七笃行。他曰:“学贵适用”,“知识贵乎站高明,践履贵乎着实”,“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表明朱熹是一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论者,即学习既要致知,又要力行,注重学以致用。

二是读书之法。

朱熹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博古通今,对读书方法有透彻的见解,主要讲了6法:

一曰循序渐进。他曰:“读书穷理,积其精诚,循序渐进,然后可行”,“文字不可泛看,须是逐段逐句理会”。提出读书要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

二曰熟读精思。他曰:“大凡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样边读边思,消化吸收,获得真实有用的知识。

三曰虚心涵泳。他曰:“读书之法无他,唯是笃志虚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要求认真仔细、深入钻研地读书。

四曰切己体察。他曰:“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为学之要,只在着实操存,密切体认”。认为读书要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去体认省察,指导实践,见于行动。

五曰着紧努力。他曰:“为学要刚毅果决”,“为学之功……则是大段勇猛精进”,“为学正如撑上水船”,“如登山麓”,“如登塔”。指出读书要刻苦努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

六曰居敬持志。他曰:“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说明读书先要有敬畏之心,思想集中专一,同时要彻底弄懂弄通学问道理,互相促进,这样,读书效果越来越好,学识水平越来越高。

总之,朱熹不仅有渊博的教育理论,而且有丰富的教育实践。他自19岁登科进士后,直至71岁终老建阳考亭沧洲精舍,从教半个世纪。在为官期间,他整顿了同安、南康、漳州、潭州的官学。在奉祠期间,他创建了寒泉、晦庵、武夷、沧洲4所精舍;修复了白鹿洞、岳麓、湘西3所书院。他还以广博高深的学问和大家风范,采取讲学、访问、交流以及题词、赋诗、作记等多种形式,为闽、浙、赣、湘、皖等地的50多所书院进行教育活动。受朱熹教育的学生达数千人,其中培养了有较高学识并有学术或事业成就的人才480多人,遍布闽、浙、赣、皖、湘、苏、鄂、广、蜀等地,真是桃李满天下。(林克敏)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