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五夫的韵味
2018-06-04 08:45:0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之所以想去五夫,与朱熹有关,五夫是朱熹故里,朱熹在他父亲病逝后,随母迁居在五夫,在那里生活了四十余载。五夫山水滋润和养育了朱熹,朱熹思想又影响和滋润着五夫,让五夫享有“邹鲁渊源”之誉,至今那里还有许多有关朱熹的遗迹。其实,还不能准确反映五夫的历史厚重感,五夫可谓是名人辈出,学者云集之地,抗金名将刘子羽、吴玠、吴璘在五夫降生;词圣柳永以及他家“柳氏三杰”在五夫孕育;胡安国家族的胡氏五贤出自五夫。这一串名单中,柳永可能是我最为熟悉的人,因为他的那首《雨霖铃》,在大学时曾经学习过,如今仍然可以随口即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只是没有想到,五夫是一代词圣柳永的故里。

在建阳下榻的宾馆匆匆用过午餐,就乘车上了高速,不到30分钟的时间,就下了高速,再往前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进了五夫镇。一眼望去,五夫镇处在群山环抱的盆地之中,地势十分开阔。此时正是春季,原野新绿,空灵碧透,心旷神怡。

从桥上望去,农舍沿着清澈溪流两岸延展而去,这些农舍,看上去有些年代了,低矮而显得有些破旧。两岸红红的灯笼给人感觉喜庆之中添了古村落的韵味。选择一条小路上了溪岸,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小小的码头,石砌的台阶,溪岸边,不时可见一些妇女正在浣衣,看到这番景像,很容易就让我想起:“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在溪边洗衣,算是农村的景象之一。沿堤岸走了一段,便有一座廊桥,桥上坐着几位老人,非常悠闲,我俯下身子问老人,这条溪的名字,其中一位老人想了很久,答不上来,于是便用本地话询问其他老人,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后来我认真查阅了资料,这条溪叫潭溪,沿着溪岸一直走到琴桥,纵目回望,整个村庄非常的宁静。

这座廊桥,连接着一条古街,这街便是我此番想探访的兴贤古街。走过廊桥便有一个小小的商店,说是小小的,真的言不为过,店里卖一些最常见的日用品,一看便知不是为游人服务的一个商店。此时,已是下午三四时,阳光斜照在斑驳的土墙、被岁月浸润的木板上,用古砖装饰有些气派却长满了绿绿青苔,精美的砖雕有些残缺,让人觉得有些衰败,只是午后的阳光映照出的金辉添了些生气。伫立在古街的一头,回望窄小的古街,古街没有几个人影,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怀抱着婴儿,我走进一户人家探个究竟,一位大娘热情招呼.这是一座深宅大院,从院落的格局上看,很有些气派,因为长年失修,显得有些杂乱无序,我问大娘,这样好的大院,怎么不修修啊?大娘笑道:住户多啊,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我想,也是啊!世代的繁衍,原本一户人家住的院子,经过父生儿,儿生子,子又生子……现在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户了。

静静地行走在长不到千米的古街上,欣赏到了古街石坊上镌刻的如“五夫荟萃”等历史名人的手书横额,参观了兴贤书院、五夫社仓等一些建筑,这些古建筑的门面显得气派、厚实,与周边的民宅反差比较大。从这些建筑中,既给人强烈的沧桑感,同时又让人从这沧桑之中体会到宋代五夫的繁荣气象,体会到那个年代的昌盛景象。静静的古街、狭窄的古街,我回望,这条古街如时光隧道,让我们看到宋时的昌盛和氤氲着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在古街弥漫。

从兴贤古街出来,回到了主干道,上了车,往右边的岔路上行驶不到五分钟,便到了坐落于府前村的紫阳楼。一桥跨越潭溪,我站在桥的中央,望着溪流,溪水潺潺而流,桥岸边几株樟树,树冠亭亭如盖,遮掩着溪流,樟树之下,有一处亭子,一条弯弯曲曲的用碎石铺就的小道。过了桥,便见一方石碑,上书“朱熹故居,紫阳楼遗址”,石碑是1988崇安县人民政府立的,崇安县也就是现在的武夷山市的前身。我对“紫阳”二字颇感兴趣,似乎觉得朱熹对“紫阳”二字情有独钟,如紫阳书院、紫阳学堂、紫阳堤、紫阳夫子讲经处、紫阳古署等,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朱熹祖籍江西婺源有紫阳山,为纪念故乡,朱熹常用紫阳取名。在紫阳楼石碑的后边,便是一块缓坡,生长着十余株大樟树,其中还有一棵红豆杉和毛竹,很有“茂林修竹”之意境。望着这些长得茂盛的、需要好几个人才能抱住树干的大樟树,我就想起在朱熹出生地尤溪故居庭院中也生长着两棵樟树,这两棵树是朱熹亲手种下,沈城是尤溪的别名,朱熹的小名叫沈郎,所以人们习惯把它称作沈郎樟。朱熹喜樟,是否也含着浓浓的故乡情感。清代有一诗人写诗礼赞沈郎樟说:

毓秀钟灵紫气来,香樟儒圣亲手载。

身价能留千古树,底须可作栋梁材。

在紫阳楼石碑的前面,有一口方塘,面积不大,四周用石头砌成,塘沿高出地面,但留下了一个缺口,雨水可以从这个口子流入塘中。塘中无水,生长了许多杂草,给人一种荒芜的感觉。据说朱熹的那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在这里创作的。诗名叫《观书有感》。可以想象,风和日丽时,朱熹正在塘边读书,望着塘中景象,联想到父亲曾作的《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突然升华出一种境界,吟出了这首在今天还反复吟诵的诗,我站在半亩方塘前,吟诵这首诗,被它的畅快、清澈、活泼所感染,被诗中的哲理所叹服。这半亩方塘,不只紫阳楼前这一处,在尤溪县城的南溪书院朱熹幼年读书处、建阳的考亭书院都有半亩方塘,可见朱熹对方塘的喜好,在长期的观察领悟提炼中,才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遗址旁,是新建的朱子故居,白墙灰檐,徽派建筑风格,这里现在是朱熹故居展示馆。我们到达的时候,正是工作人员外出,无法入馆参观,只能在外围转了转,有些遗憾,但留下些遗憾也好。

从府前村出来,我们直接去瞻仰朱熹塑像。这座塑像,是最近刚刚立起来的,下高速时,透过车窗,就能从远处看到这尊塑像,依着青山,面向宽阔的田野。当时,我就心想着,要去看看。听村民说,塑像的地方是朱子文化广场。道路还没有通,步行到朱子塑像前,举目仰视,静穆的站立造像,既展示内涵、静态,表现大思想家、大儒家的气势和气度,同时又具有亲和感,让人在不同角度都可以与这位先贤对话。绕到塑像的背后,别具创意地将象征朱子一生研理立著的书卷书匣与雕像融为一体,让人在远观与近察中都能感受朱子学说的丰富博大,在塑像后面的墙体上,是范曾先生创作并书写的《朱熹赋》, 范曾是个艺术大家,他创作的赋既反映了朱熹生平事迹,又反映了理学思想,他的书法别有一体,具有自己的风格,只是时间关系,没来得及细细品读、细细欣赏。

“立于青山绿水之中,展现思想源头活水”。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教授这样阐释朱子雕像的最大特色。范教授的这一阐释,帮助我提升了对塑像创作思路的认识,更好地把握雕塑反映出的博大精深的思想。

朱熹文化广场前,是辽阔的农田,农田里荷叶还没有长出新绿,到了六、七月,荷叶田田,荷花绽开,天上的蓝天白云,远处青山环绕,近处溪水潺潺、,景致一定是很美的。

行程匆匆,五夫还有许多历史遗址还没有探访,但就是这些走马观花式的造访,我已经体会了五夫深厚的文化底蕴,领略到了五夫的大美自然风光。

五夫的韵味,需要慢慢地品,如同武夷茶一样,有属于它自己的味道。(筱陈)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