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遗产地资讯
以“和合”精神推进武夷茶业开放与发展
2018-06-25 09:11:4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改革开放以来,在闽北开展的朱子理学研讨与武夷茶文化研讨活动精彩纷呈、相得益彰,既取得学术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也有力地带动了武夷茶业的繁荣发展。日前,笔者出席在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举行的“一带一路”与武夷茶文化传播研讨会,对闽北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体现强烈的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文化自觉,深有感触。

“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经济合作共赢带来新的机遇。本次研讨会,把挖掘武夷茶文化蕴含的理学思想与为武夷茶业“走出去”注入新动能结合起来研讨,展示了闽北人更高远的世界眼光,也为发挥智库作用与增进企业文化自信,提供了交融平台,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论断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该论断不但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而言,还为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引了方向。诚然,只有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品质优秀与文化自信充盈的企业才会有永恒的生命力。将武夷茶业与武夷茶文化交融发展,可以更好地凸显武夷山“双世遗”特色,用好朱子理学发祥地的宝贵文化资源与武夷山独特地域风貌的优质自然资源,以期实现打造国际茶业品牌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互推并进的创新格局。

笔者认为,武夷茶业可在“一个突出、三个强化”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

要突出“和合”精神。“贵和尚中”“天人合一”是华夏先祖审视天、地、人得出的自然哲学观与文化价值观。理学要义中的“和合”,即主张求同存异,倡导包容与合作。朱子把“和合”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最高原则。“和合”本是朱子“道德心性论”的重要内涵,其贯穿于“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规范之中,中华茶道、茶礼也正是“和合”精神的弘发。众所周知,宋代以“客至设茶”为礼,“以茶表敬”成为人际关系中纯洁、友善与清明的一种象征。朱子寓居武夷“以茶交友”的情景,在史料遗存中有着丰富而详实的记录,其中包括他的著述、语录和诗词等,以及相关的民间传说。朱子的学说中多有“和合”与“茶礼”关系的专论。他曾指出,礼为“和”之前提,礼行则“和”,便“各得其分”,得“至和”之理。他认为,茶礼俭朴、不虚华,表谦逊、明伦理,是“和合”之心性已发。他以茶穷理、品茗论道,甚至以饮“建茶”(即武夷茶)可品出“先苦后甜”的意味,比拟“中庸之德”。后人编撰的《朱子语类》《朱熹诗选》等著述中亦有不少记述朱子关于“茶为和”“茶为善”的阐释。朱子创作的咏茶诗别具气象,如《武夷精舍杂咏》之《茶灶》,诗曰:“仙翁遗灶石,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其意境超然,脍炙人口,引发南宋各方名士附和唱咏。《崇安县志》载:“文公祠(武夷精舍)在九曲溪之五曲溪畔,清康熙时,春间置茶焙于此。旧有文公手植茶一本,名曰文公茶,又名臭叶香茶,香逾他树,旧列为武夷名丛之一。” 由此得知,朱子创办武夷精舍期间,在武夷九曲的五曲溪畔亲手栽种下一株茶树,该树芳香弥漫,曾被评为武夷名树。朱子为“武夷山水茶”之美誉做过诸多传世“大广告”,这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信”亦为理学之要义与茶道之精髓。人们处理社会关系尤为注重于“信”。此“信”即信用,信达则“和合”,乃天理之道。早年武夷桐木关的“正山小种”正是靠“信”迈出了山门。源源不断的武夷茶靠“信”,沿着900多米长的下梅运河进入了“万里茶路”,由此走上丝路、销往五洲。一部武夷茶业史告诉人们,有了“信”与“和合”的会通,做生意才会有行稳致远的美好前景。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