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武夷>
码头遗址,见证赤石古镇繁华岁月
2018-10-25 08:49:01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赤石 ,百年古渡口,一水通闽江。 (时微)

说起武夷山厚重的地域文化,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五夫镇的朱子文化、武夷乡(今武夷街道)下梅村的古民居文化、洋庄乡大安和坑口村的红色文化、兴田镇城村的古汉城文化。可是距武夷山市区数里之遥的武夷乡赤石村(历史上曾为赤石镇),这里也曾是历史上最繁华的茶叶集散地,是茶文化之乡。前不久,我随朋友走近这座清冷的赤石古镇老街,看到那历经风雨仍然挺立如初的古砖大门,看到临河而立用巨石修筑成的有几分霸气的码头,不难想象以茶立市的赤石古镇当年商贸繁华的风光景象。

民国时期,武夷山崇山峻岭,路遥途险,陆路交通极不发达,对外贸易交流主要依赖崇阳溪水路运输。赤石村占地利而倚立在崇阳溪、梅溪、黄柏溪交汇处,而崇阳溪亦为闽江之源,因临溪河段河面宽阔,水深流缓,水上运输极为便利。赤石镇素有“无岩不茶”之说,岩茶种植面积之广,东可临上梅乡,西达星村镇,南至兴田镇,北到武夷山城区。整个赤石古镇经营茶叶的商号鼎盛时期近70家之多,街路上过往商客比肩接踵。从上赤石到下赤石临河一侧分布着九座船运码头,河面上满载茶叶的货船穿梭往来,码头上装卸货物一派繁忙。显现出“河上往来船百渡,码头灯火彻夜明”的小苏杭景象。赤石所产乌龙茶在清朝雍正年间最远销到俄罗斯圣彼得堡,清末民初,赤石岩茶经水路到泉州、厦门,转由海运销到东南亚各国。当我们来到赤石古镇老街,站在巨石垒成且被荒草掩盖的码头上,目视那印满足迹又被岁月的风雨剥蚀后粗糙的层层石阶和那水口千年老樟树,远望崇阳溪源源不息的东去流水,想象中充满几分自豪久久流连在赤石古镇老街曾经辉煌的岁月里。

在老字号瑞泰茶行袁秀华总经理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他爷爷留下的遗产——瑞泰茶行老屋。老屋有五进,每进设有天井,天井采光通透排水流畅,两侧门房均匀对称。部分老屋依原貌进行翻修,但被腐蚀的房梁木柱仍显得颓废沧桑。老袁还带我们参观老屋当年茶叶制作间、茶叶收购厅、开票窗口、银元储存库等。据老袁介绍,赤石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茶市繁荣经济发达,是武夷山富甲一方无与伦比的风水宝地。

瑶珍茶行和瑞泰、继昌、源美这些享有盛名的茶行一样,在赤石古镇老街都有上百年的经营历史。老字号瑶珍茶行的后代传人刘水兴总经理说,他至今还保留着爷爷手上传下来的31枚茶印,茶印上刻写着茶叶品种和生产地名。老刘告诉我,他爷爷当年是瑶珍茶行总经理,负责收购分布在赤石周边一带31家岩茶厂家生产的茶叶,收完后在茶袋上盖上茶印。茶印上标明有奇种、名种、小种,这是经过品评鉴定后得出的等级区别,各种等级有不同的价位,适合不同茶商的购买需求。在茶行林立的赤石街,同行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没有过硬的茶叶品质和经营信誉,就意味着在赤石街上失去立足之地,所以无论哪家茶行都希望创出自己的品牌打响自己的名声。

茶市兴隆衍生或带动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为茶商外客提供食宿的客栈酒馆,为老板们提供娱乐休闲的戏院茶楼,也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冒出来。赤石街门店林立,各色土特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每逢墟集,远近村邻赶墟人流一拨接一拨,更是热闹异常。赤石街聚集着本土的、外地的商人和各路茶老板,各种商会会所沾着茶市兴隆的光跟着繁荣起来,加之三教九流,脚夫工役,汇聚在赤石街,构成一个完整的小社会。过去有人把赤石街比喻成“小苏杭”,也有人说这里是万里茶道真正起始地,考究起来,也有其中之道理。

码头遗址,不仅见证了赤石古镇老街的繁荣岁月,也记录下一段难忘的红色记忆。1942年,抗日战争进行到最残酷阶段,日军进逼上饶,国民党第三战区将囚禁在上饶集中营中的新四军将士和革命志士解押福建。6月17日,解押队伍路经赤石古镇渡口时,集中营第六中队的革命志士在中共秘密党支部领导成员陈念棣、阮世炯、赵天野的组织下,由党支部指定的王东平为军事指挥,决定举行暴动。当天傍晚6时许,王东平选定六中队最后一批难友离船登岸的瞬间,发出暴动信号。80余名勇士破监而出,冲向山岗密林,获得自由。赤石暴动胜利之后,国民党顽固派将未能参加暴动的其他中队抓走59名所谓的“危险分子”,押解到虎山庙囚禁。第三天,即6月19日,这59名革命志士在虎山庙侧集体惨遭屠杀,除1名幸存外,其余全部殉难。

站在渡口码头“赤石暴动”旧址石碑前,眺望一河之隔的“新四军赤石暴动陵园”,想象着那历史上曾经惊心动魄的一幕,我深深地为革命志士们果敢坚毅、不怕牺牲的精神所震撼。赤石古镇老街,老得像个慈祥、孤独的老人,老得有点面目全非,但蕴含在古镇老街中的辉煌旧事,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让后人永远品读。(聂炳福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