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吴邦才:武夷文化的三座高峰
2020-07-08 21:09:19  来源:武夷微发布  责任编辑:王俊杰  

闽北的武夷山不仅风光秀丽,生物多样,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仅有的四个世界双遗产地之一。在文化方面,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主要是三大文化遗存:悬葬船棺、闽越王城、朱子理学。船棺经国家文物部门碳十四测定,其年代距今3500-4000年,处于夏商时期,也正值彭祖南迁之时。闽越国的兴亡处于秦汉时期,距今2000多年前。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距今800多年前。夏商时期在武夷地区产生彭祖文化,秦汉时期在武夷地区产生闽越文化,南宋时期在武夷地区产生朱子文化,都曾是那个时代文明的象征,不啻为武夷文化的三座高峰。

第一座高峰:彭祖文化

彭祖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养生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长寿之人。

彭祖在历史上的影响很大。孔子、庄子、荀子、屈原、吕不韦、司马迁等名家都对他推崇备至。据史书记载:彭祖名叫篯铿,在他还没有出生时父亲就死了,成了“遗腹子”。三岁时,母亲又去世了,成了孤儿。童年时代便以乞讨为生,到处流浪,吃尽了苦头。后来,幸得隐居于市井的高人青精子收留为徒,开始学道修炼。几十年后,彭祖的烹调术和养生术越来越精湛高超,成为尧帝器重的十二位贤能之一。有一年,尧帝病重卧床不起,久治不愈,生命垂危。这时,彭祖挺身而出,调制了一方以山鸡配药材的雉羹献给尧帝服用。尧帝连服数日,不仅病除起床,而且觉得精力倍增。尧帝极为高兴,特将彭城作为封地赏给篯铿。篯铿到了彭城,带领民众挖井开田、筑墙建城,创建了大彭国,成为彭国始祖。从此,世人都称篯铿为彭祖。屈原在诗中赞叹:“彭篯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何求长”。

从尧时经历舜、禹到殷商早期,彭祖都一心驻守在彭城打理国务,修炼养生。然而,商纣王登基后,派了身边的御医采女驾着宝马香车到彭城,召彭祖进宫到御医房任职。彭祖不愿入宫为官,便将养生术教给采女,让她回宫帮助纣王修炼。尔后,为了避祸,带了儿子彭武、彭夷离开彭城,一路南下,在江南四处寻找隐居修炼之处。他们最后来到了福建武夷山。这里碧水丹山、风光奇秀、生物多样、物产丰富,非常适宜修炼养生,而且远离京城,所谓“山高皇帝远”。于是,选定在此安家定居。

当时的武夷山尚属于蛮荒的无名之地,虽然山水风光好、自然资源丰富,但山民生活艰辛,最突出的是山林猛兽经常出没伤人,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于是,彭祖决定先治理这两患。他派善于打猎的大儿子彭武带领山民进山捕杀猛兽,又派善于治水的二儿子彭夷带领山民疏通河道。彭祖则亲自给山民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烹调技术,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山民的生产生活。彭祖还操持兴建了“云龙居”,就在幔亭峰下。早年那里还有古代诗刻:“阅尽人间世,田家老瓦盆。云龙彭祖宅,风雨社儿墩。介鸟珠封在,空床大药房。沧桑多变幻,青峰对潺湲”。

彭祖一家的到来,令当地民众安居乐业,欣欣向荣,非常感激。于是尊奉彭祖为武夷山开山始祖,还从彭祖两个儿子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来命名山川,从此这块蛮荒无名之地不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武夷山。

彭祖的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养生学。彭祖被后世尊为养生学鼻祖,同时还被尊为烹饪鼻祖、气功鼻祖。彭祖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可惜的是彭祖当年述而不作,留传下来的相关文字资料非常少,只有一部《彭祖经》和一些史籍的记载。但是,彭祖的“药食同源”“顺乎自然”“阴阳中和”“引导行气”等养生方法却流传民间,代代相传,至今仍在发扬光大。

第二座高峰:闽越文化

战国时期,中原烽烟不断,战乱不已,而地处偏隅、稳定安逸的武夷山地区,成为中原人南迁避难之所。公元前306年,楚国举兵灭了越国。此后,越人的一支在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带领下迁徙入闽。无诸不以武力欺凌闽人,而是为闽人传授先进生产技术,包容闽族文化,共同建设家园,深受闽人欢迎。经过相互融合,形成了闽越族,创立了闽越国,民众共推无诸为闽越王。秦统一中国后,废闽越国为闽中郡。秦末,闽越人呼应陈胜吴广起义,举兵反秦,之后又佐汉击楚。由于战功卓著,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于是,无诸带领胜利之师返闽,在武夷山下仿照汉制,建造王城。后来,闽越国还在闽北筑了大潭城、乌坂城、汉阳城、浦城、锦城。

无诸正式登上王位后,采取保境安民政策。对外遵守汉朝的号令,按时进贡,做好睦邻友好关系。对内,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尤其是从中原引进制铁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闽越王城遗址考古挖掘出大量的铁制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其中有一件铧犁,重达15公斤,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闽越国的制陶业相当发达,闽北已发现多处的烧陶窑址,出土各种各样的陶器,美轮美奂,为后来的建窑鼎盛奠定了基础。闽越国的建筑工艺也很了得。闽越王城宫殿气势恢弘,布局严整,其地下调温管道和山坡掘井工程,令人惊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无诸也注重文化的汉化,推广使用汉字,推行姓氏分治,推进祭祀礼制。无诸还通过频繁的狩猎巡视活动,保持军队的战力,消除部族内乱,抵御外族侵扰,维护稳定安宁。

在无诸的治理下,闽越国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国势渐强,成为当时的中国东南发达地区。无诸去世后,其继位者郢和余善,恃强自傲,不安本分,穷兵黩武,东征西伐,先后举兵攻占东越和南越,进而停止纳贡,不听汉朝号令,甚至私制玉玺,企图自立为帝。由此,惹怒了汉武帝,派出四路大军讨伐。重兵压境,加上内乱,闽越国很快被灭亡了,而且城池被烧,财宝被夺,民众被迁,只留下一座废墟,成为“已消逝文明的佐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专家考察了闽越王城遗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协调员享利·克利文评论说:“这是环太平洋海岸区域保存完整的中古时期大型王城遗址,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典型代表”。

第三座高峰:朱子文化

朱熹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十四岁时,父亲朱松便身染重病而溘然长逝。朱松弥留之际,郑重地将家事托付给武夷山五夫里的好友刘子羽,并要朱熹拜武夷三先生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为师。

朱熹从小立有大志。他从武夷三先生研经习儒,兼收并蓄地接受三先生的经学思想和独善其身的情操,铸成了清高淡泊,终身以读书著述为乐的处世性格和济世忧民、坚决抗金、力挽衰世的爱国热忱。朱熹高中进士后,历任同安主簿、知南康军、知漳州、知潭州等职,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虽清正有为,但任期都很短,史称:“仕宦九载、立朝四十六天”。朱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隐居闽北,埋头做学问,著书立说,办学授徒、吟诗作画,取得惊世的文化成就。

1、集理学之大成。朱熹师承武夷三先生,又经延平先生李侗点拨,对北宋周敦颐、程颐、程灏等人创立的理学潜心研究,并且广泛吸收中国历史上许多学派的思想,同时与武夷山的佛教高僧、道家名士相互交往,借鉴佛道文化之长处,从而集成理学体系,武夷山遂成为朱子理学的摇篮。朱子理学不仅重续了孔孟之道统,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学,被称为后孔子主义,成为后世社会的官方哲学、士族教义、民众信条,影响中国和东南亚政治文化生活达七百多年。

2、开书院教育先河。朱熹一生重视教育,投身教育,发展教育。他为官时,任职哪里,书院就修到哪里,理学就讲到哪里。他辞官隐居故里时先后创办了寒泉精舍、晦庵草堂、武夷精舍和沧州精舍。他对书院教育进行了全新的改造,在总结白鹿洞书院制定教规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理念,尝试新的方法。朱熹教学首先重在育人,教育学生“学者大要立志”“修身为本”;指导学生精学多思,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鼓励学生“格物致知”“致知力行”“知行并进”。同时,实行分类教育,分年龄段教学。他还重视家庭教育,并且以身垂范,留下了朱子家训。

3、引领诗书新风。朱熹多才多艺,他不仅精于理学,善于教学,也乐于文学,琴诗书画,样样精通。朱熹深谙音律,弹得一手好琴,也精通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古人评朱熹的字“萧散简远,古淡平和”,具有汉魏风骨,又能独出己意。他会作画,只可惜留传的画作稀少,但从朱熹对镜的自画像中,也可见其画作的功力深厚。朱熹留传于世最多的还是诗文。朱熹写了千万字之文,也留下了千百首之诗。朱熹钟爱武夷山水,写下许多相关的诗篇,其中九曲棹歌是描绘武夷山水的组歌,也是武夷山最早、最顶级的导游词。朱熹的诗词,虽然时常以山水之景入诗,但与唐人的以景寄情不同,多是以景寓理。

彭祖文化、闽越文化和朱子文化这三座武夷文化高峰,三者一脉相承,又各领风骚,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的意思就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保护与利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保护第一,才能永续利用。同时,也只有合理利用,才能有效保护。仅将文化遗产当作珍稀之物保护下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其中的精华,为人类的现代生活服务,让文化遗产活在过去,也要活在现在,还要活在将来。今天,我们已经迈进了新时代,迎来了文化繁荣昌盛的春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中,武夷山的三大世界文化遗存应当而且必须活起来,重振武夷文化三座高峰的雄风。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