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新闻>
蔡志:写好西吉的“涵江故事”
2020-07-09 11:26:0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东南网7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肖榕)“打开‘今日偏城’公众号就可以下单粮油蔬菜或农资产品,隔天物品就能送到村便民服务站,方便得很。”宁夏西吉县偏城乡涵江村,村民们从前想都不敢想,生活会在几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涵江村是闽宁示范村之一,它的前身是破败不堪、远近闻名的烂泥滩村,因为贫困落后加之河道淤泥难以清理而得名。村如其名,一遇雨雪,土路变泥滩,车辆寸步难行。

就是这个“天上不飞雀,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砾满地跑”的烂泥滩,让2016年从莆田涵江来挂职的西吉县委常委、副县长蔡志最牵挂。作为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队员,蔡志在西吉的两年多时间里,一共到涵江村调研44次。

2017年起,莆田市涵江区对口帮扶烂泥滩村,持续的扶贫协作,助力烂泥滩村走上蜕变之路。借助于闽宁协作,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菊芋种植扶贫基地等,为村民致富搭建了桥梁,占地4200平方米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办事。为感谢涵江区的帮扶,2018年初烂泥滩村更名为“涵江村”。

“涵江村的名字是村民们集思广益,在涵江和西吉两地政府都同意后,正式更名的。我想这其中既是为了留下点记忆,也是村民告别昨天的一个心理暗示。”蔡志说。

当地村民说:“这几年的变化太快了,现在出门再也不怕别人问我是哪个村的,心里特别自豪。”

山海牵手、闽宁协作,涵江村只是一个缩影。2016年到西吉县挂职后,蔡志积极推动西吉县和涵江区就对口帮扶项目进行互访交流,明确对口帮扶的6个方面22项内容,实现涵江区12个乡镇与西吉县19个乡镇实现乡镇结对帮扶全覆盖。

“在西吉县,一个人就业,一家子就有望脱贫。”这是蔡志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不断思考的问题。

挂职期间,蔡志就一直发动务工人员到东部就业,共向福建新增稳定转移就业18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1人。为了让更多的西吉人走出去,政府还出台了激励政策,“对赴涵江区务工人员给予一次性交通、生活补贴,对在闽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每人3000元补助”。

蔡志走访发现,由于需要照顾老人小孩,很多贫困群众无法外出就业。于是,村级扶贫车间应运而生。

涵江区大力引导闽籍企业了解西吉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市场需求,推动企业把车间建到西吉县的贫困村,或者利用贫困村闲置房屋设立来料加工基地,扎根西吉。“这样让贫困劳动力既不耽误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又能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蔡志说。

对于西吉来说,一个个就业岗位,就是一个个增收的渠道,就是一个个脱贫的希望。在蔡志的多方奔走下,西吉县统筹协调在园区、乡村建设扶贫车间20个。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西吉县的闽宁扶贫车间让帮扶资金、产业项目发挥了最大效益。

“乡镇结对帮扶”“互派挂职干部”“部门对口协作”……2002年,涵江区与西吉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围绕脱贫攻坚任务,强化“携手奔小康”行动,涵江将人才经验、资金技术、管理模式等要素与西吉的发展对接、挂钩,直至生根发芽。

18年来,涵吉两地党政领导定期磋商,互相交流精准扶贫的金点子,共同制定扶贫脱困的好路子,以“一对一”“点对点”的方式,从能做到、能办到的事项入手,从能落地、能见效的项目做起。

从最初的马铃薯、蔬菜等农副产品,到如今的塑料制品、服装等轻工产品制造;从单纯的输血式扶贫,到通畅的造血式扶贫,涵吉两地不断深化产业合作,一方面发挥涵江企业家的资金技术优势,另一方面依托当地的劳动力资源,释放社会力量扶贫协作的不竭动力。

西吉的“涵江故事”仍在续写。

如今,从涵江到西吉挂职的西吉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基棠也一直在产业扶贫项目间奔波。他说,今年计划投入资金1000万元,新建、改扩建28个扶贫车间,计划吸纳748人实现就近就业,让贫困群众“不出村、有活干、把钱赚”。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