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罗小平:最美的名片是文明
2020-09-16 09:47:47  来源:中国·朱子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文明是人类社会物质与文化的结晶,也体现物质与文化的气象。理学家传播文化、传播理学,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大同。虽然这个大同社会只是儒家、理学家的美好愿景,但千百年来,成为国人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

物、理、心是宋代理学家研究最多的哲学概念。物是万物(包括事物),理有万理,但物和物之理都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物和物之理向何处变化、发展却操之于心。这个心是物和物之理的中心枢纽。如何运用这个心,儒家提出了一个重要方法——喜怒哀乐气象为如何。朱熹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中庸章句》)万事万物达到中和的状态,天地各得其位,井然有序,万物生生不息,这就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的美好状态。

理学家“遵德性而道问学”,无论是内求于心还是外求于理,都是为了中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的价值观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亘古不易的普遍法则,惩恶扬善、明辨是非、匡正去邪是古今共由之理,更简洁的是一个善字。善,属于儒家心性观的范畴,在诸论中居首要地位,也是是非、正邪的一个重要砝码,它包容广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义利观都在其中,并且操之在我。我之心即宇宙之心、天地之心,有此心物与物之理才能向上向善。

宇宙之心、天地之心,与生俱来,不能与物和物之理齐观。上古时代,物匮民贫,却有心性之养。三代(夏、商、周)鼎盛之时,心性覆载天地之间,“以遂其性”。(《宋史》卷四二七“道学一”)可见,心性具有天然的本质,有此心性才有“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的文明状态。

心性之法不会自然流布于物和物之理,需要人的匠心独运。朱熹说:“土地本生物养人。”(《孟子集注》)这是天地之性,但是顺物之性而养,还是尔虞我诈而养颇有心法。朱熹说:“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论语集注》)“道不难知”“随处发见”(《孟子集注》),人之性需“见于动作威仪之间”(同上)才能落到实处。儒家教人的心法是独善其身,以己之善及人之善、及天下之善。朱熹在解释孟子说的“善士”时说:“言己之善盖于一乡,然后能尽友一乡之善士,推而至于一国、天下皆善。”(同上)这是理学家的高明所在。

文化的目的在于敦化风俗,奖掖先进。杨时、游酢不远千里“程门立雪”,为的是“庶彰文明之化”;罗从彦“鬻田裹粮走洛”,为的是“天下有风俗”;李侗“崇正教”,为的是“善民俗”(明?费宏《新建李延平先生祠记》)、“凤凰千仞耀文明”。(明?方岳《延平书院》)

大千世界繁复纷扰,唯有发明本心、细观万物、明察物理,方能绘出万物华彩。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证明,最好的名片是文明。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