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新闻>
最美风景地,留给最亲人
2021-07-04 10:19:04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雨后凤山,万木流翠;烈士忠骨,静卧无言。

“两位哥哥,我来看你们了。”7月1日,在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84岁的建瓯市水源乡钱团村村民陈国富,迈着蹒跚的步履,登上凤山腰,来到这处他熟悉的墓地,轻抚墓碑,缅怀安葬在这里的王守仁、王仁臣两位烈士。

71年前,为扫除国民党余匪祸害,保一方百姓平安,远离家乡的山东籍解放军战士王守仁、王仁臣随队来到水源乡大源村作战。在与顽匪的激战中,他们英勇牺牲在了这片东南热土上,心怀感恩的当地乡亲们,为他们寻下了这处“风水宝地”。

71载岁月里,像陈国富一样,当地一代又一代的乡亲们,自发守护着烈士墓,按照当地的习俗,每年清明都来拔草清扫,敬酒祭奠。他们用这样朴素的方式,感恩为他们的幸福生活而献出生命的“最亲的人”。

激战:为民赴征途,英雄洒热血

硝烟虽远去,枪声犹在耳。

1949年5月13日,福建建瓯解放。但新生的人民政权,却仍遭受极大威胁——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纠结旧部,收罗散兵游勇、地痞流氓,与当地的地主恶霸等旧势力勾结在一起,到处烧杀抢掠,进行反革命活动。

1949年7月起,反革命分子组成的国民党暂编三师313团等匪帮在水源活动猖獗,他们纠集人马,携带枪、炮等武器,先后攻打钱团村、大源村和温洋根据地,而我们党在水源乡只有贫农协会会员等地方力量守卫,情势十分危急。

1950年2月,因建瓯当地没有部队驻扎,上级从屏南紧急调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十兵团的一个连,从屏南岭下出发,经忠溪村、王厝村后,深夜抵达钱团村。第二天拂晓,部队即挺进土匪据点——大源村,与土匪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解放军真是一心为了百姓,他们驻扎在村里的时候,天气很冷,但战士们只睡在了我们家的大厅,坚决不肯进卧房休息。”陈国富回忆说,“那时我才十几岁,听着那些大哥哥们说话,感觉很亲切。”

因为部队初来乍到,对当地地形极不熟悉,而土匪们不仅占据有利地形,还把村民当挡箭牌。这让解放军发起进攻时充满顾虑。他们为了避免误伤村民,并没有使用带来的“六〇炮”等武器。

这是一支把人民当亲人的部队,也是英雄的部队。战斗从拂晓持续到傍晚时,天下起了暴雨,自觉难以抵挡的匪徒借机逃窜,解放军则乘势追击。

就在这时,随着一声巨响,冲在最前面的副排长王守仁和战士王仁臣倒了下去。

雨点急骤地击打在英雄身上,带着英雄的鲜血,深深渗入这片土地。任由战友呼唤,王守仁和王仁臣,再也没能站起来。那天,是1950年2月29日。

祭奠:最好的地方,留给最亲的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因为行军需要,战友们将烈士的遗体带回钱团村后,与乡亲们商议,是否能将牺牲的战友安葬在他们战斗过的地方。

“能,他们为了保护我们而牺牲,我们一定要好好安葬他们!”钱团村的乡亲们一致同意,把两位烈士合葬在村里风景最好的地方——凤山。

“凤山,就在我们村口对面,山上有一处凤眼,林木茂盛,朝向东南,只要太阳一升起来,第一缕阳光就会照到这里。”陈国富说,“这是我们村的‘风水宝地’。”

70多年来,乡亲们细心守护着烈士们。除了钱团村,大源村等乡里其他村的村民也会自发来祭奠烈士,不少搬去外地的村民,每年也会回来看看。

“他们不只是烈士,也是我们世世代代都得记住、都要感谢的恩人。”钱团村村民、党员刘贵生说,“战士们为了保护我们而牺牲了,我们村里人一定要,也一定会为他们一直守护下去。”

村民心怀感恩,党委政府也铭记着英雄的伟绩。这么多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多次对烈士墓进行修缮保护:

1966年10月1日,建瓯县(现建瓯市)人民委员会、团结大队管理委员会(即现在的钱团村委会)重建王守仁、王仁臣两位烈士纪念碑;

2013年10月,建瓯市人民政府、水源乡人民政府再次对烈士墓按原址进行重新维修;

2020年4月,建瓯市人民政府把这座烈士墓公布为建瓯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

“他们因党的伟大事业、因保卫我们家园而牺牲,现在换我们来守护他们。”如今,烈士墓已成当地中小学的德育基地,每年清明节等特殊的日子,当地的镇村干部、教师学生等,都会自发来到这里,祭奠缅怀英烈。

告慰:“让乡亲们都过上幸福生活”

山河已无恙,盛世如所愿。

如今,英雄们战斗过的地方,乡亲们都已脱了贫,过上了幸福生活。

“今天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放在过去,那想都不敢想。”陈国富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前,我们村有2户地主、1户富农,其他都是贫农,大家都穷得叮当响。”

为什么穷?陈国富说,那时,整个乡基本都是“望天田”,水源稀少、常闹旱灾,加上那时水稻品种差,一亩地通常只有一两百斤收成,地主再一压榨,普通人家辛苦一年还是一日三餐吃不饱饭。

后来,党领导人民赶跑了国民党,消灭了土匪,打倒了土豪劣绅,农民翻身解放,有了自己的土地。在党的带领下,钱团村村民们修建灌溉水渠、完善生产条件,终于不再靠天吃饭。

“现在的生活,越过越有盼头。”钱团村原贫困户吴传辉说。他因家庭有残疾人,生活困难,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为了帮他走出困境,建瓯市林业局结合他的实际情况,为他提供了生态护林员的公益岗位。有了这份工作,吴传辉年纯收入超过2万元。

“当年,两位烈士在我们大源村剿匪时英勇牺牲。现在我们把村子建设好,让乡亲们都过上幸福生活,就是对两位烈士最好的告慰。”大源村党支部书记范发兴说。

大源村2016年被确定为“千村整治”重点村,村里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党员们带头示范,大家修建道路,整治旱厕,清理河道,开展农田标准化改造,大力发展榛、竹、蔬菜、烤烟等绿色产业,目前,村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百年来我们党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加倍珍惜。”水源乡党委书记范贤建说,“我们一定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革命精神,奋力去实现英雄夙愿,以告慰英烈在天之灵。”(徐陆锋 郑金富 张松)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