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武夷>
五夫龙鱼戏:两位古稀艺人的共同坚守
2021-11-16 09:46:42 肖练冰、陈艳 来源:武夷山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龙鱼戏”是深藏于闽北小镇上传统的民间文化表演,是武夷山五夫镇当地独有的民间灯舞,原为乡民祈福所用,后因朱熹中进士,又添入“鲤鱼跳龙门”的内容表示对学子的鼓励。每年的荷花节,都是它大放异彩的时候。龙鱼戏的舞蹈多样,姿态简洁灵动,“水波起伏”“鱼龙打斗”“龙鲤嬉戏”是它众多招式之一,“龙鱼戏”沿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少不得手艺人的传承。带着好奇与敬仰,记者敲开了“五夫龙鱼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彭子逑的家门。

竹篾龙鱼,传承不息

彭子逑是为数不多还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制作龙鱼的手艺人,在他的手下,坚硬的竹篾柔软得像一条可随意造型的丝线一般,三两下,一只饱满灵动的鱼儿雏形便由指尖生出。

看似简单的龙鱼却蕴藏了极为讲究的工序,“你看这个龙头的嘴里要有喷火的机关,龙口下颚也要有能够活动的装置,这可不简单。”彭子逑说着,脸上颇有一些骄傲。

“一只龙鱼作头,一只黑鱼作尾,中间九只鲤鱼,再加上两个高照灯和一个龙门,这才是一套完整的龙鱼。”彭子逑如数家珍般介绍道。清丽可爱的龙鲤,凶神恶煞的乌龙,还有极具特色的水纹灯和龙门,一个个结合起来,便组成了五夫镇独特的“龙鱼戏”。

说起彭子逑与龙鱼的渊源,更像是一段传奇的经历。彭子逑向记者说道,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的堂哥是当时镇上的龙鱼制作好手,而他则是一个篾匠。每到年关,龙鱼的需求量增大,他便常去给堂哥搭把手。

龙鱼曾被认为是“四旧”的产物。堂哥曾交由他一本关于龙鱼制作和表演的书籍,害怕的他担心犯下错误,又不忍“龙鱼戏”就此流失,思考再三后将书中的内容记下后销毁。书虽不在,但龙鱼却留在他的脑海,这也为他日后制作与传播龙鱼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了几年,镇上的姜生明找人做龙鱼,他当时制作量比较大,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就去了。”风头过后,彭子逑结识了当时还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姜生明。两人惺惺相惜,共同研究探讨龙鱼制作的技巧。

铝丝龙鱼,创新不息

如今的姜生明已经是龙鱼戏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0岁的他守着镇上的一家民俗文化博物馆。“我外公是老一辈的龙鱼手艺人,所以小时候就经常看他做。”姜生明与龙鱼结缘源于他的外公,回忆起旧日时光,他眼里多了一些落寞,“我20岁进了部队,出来之后干了很多工作,2004年的时候才重新开始制作龙鱼。”

当时,中国第六代导演路学长为拍摄电影《租妻》来到五夫镇取景,为贴近当地特色,导演想在电影中插入一段“龙鱼戏”的场景,他辗转打听到姜生明,出资请他制作一套龙鱼以便拍摄。这也拉开了姜生明往后十多年致力于传承龙鱼文化的帷幕。

“太多年没有做过龙鱼了,一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那时好强的姜生明,还尚未结识手艺精湛的彭子逑。为了将龙鱼做得栩栩如生,他还特意上街买活鱼日日观察,模仿活鱼的神态进行制作。经过极为刻苦地练习,推翻一次次的架构,姜生明终于做出了栩栩如生的龙鱼,龙鱼更是在电影中大放光彩。

“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龙鱼戏,在别人看来是很独特的,它是我们五夫镇的文化,我得把这件事做下去。”姜生明比很多人都更早有文化传承的认识,他开始认真思考起如何将龙鱼戏传播开、传下去。

首先,他将目光放在龙鱼的制作上。因传统竹篾制作的龙鱼保质期不长,易腐烂,于是,他开始尝试其他可替代竹篾的材料,试了多种材料后,最后选定了铝丝。在他看来,“铝丝容易造型,不容易腐烂,还轻便。”

其次,他还尝试如何将龙鱼以更好的形式进行传播。“为了便于售卖和收藏,我之前试着做小龙鱼,做了九个排成一排,特别好看。”但由于龙鱼制作工序复杂,因此,产量并不高。

同时,他受少年宫与学贤书院的邀请,作为指导老师,协同组建了少年龙鱼队,也获了不少奖。可随着时间流逝,渐渐年老的他发觉,无论是龙鱼的形式还是制作工艺,都离不开最重要的传承人。在这一点上,他与彭子逑不谋而合。于是,他开始物色人选。

少年龙鱼,坚守不息

五夫镇文体服务中心主任李直玲与两位传承人关系颇深,时不时会上门看一看两位老人在生活上有什么需求。

说到龙鱼队,李直玲眼里充满了喜爱,兴奋的语气之下,记者也发现了她对龙鱼队的忧虑。“少年龙鱼队都是由十几岁的少年组成的,随着他们一天一天地长大,龙鱼队也面临着人员流失的问题,陷入频繁替补的尴尬境遇。”

最近,李直玲一直在探索如何将非遗文化打造成文创产品。“如果把龙鱼戏做成一个产品,既能拉动经济,又能传播开来,就能吸引更多人来五夫镇,让更多人了解龙鱼戏、喜欢龙鱼戏。”为此,她特意找了武夷学院合作。武夷学院将龙鱼戏作为学生的设计课题,由学生的奇思妙想制作出许多形色各异的伴手礼和产品包装。“效果很好,我想会有很多人喜欢的。”经过这次合作之后,李直玲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龙鱼戏”的传承,离不开彭子逑和姜生明两位手艺人的坚持,离不开五夫镇文体服务中心的支持,以及与他们一样热爱龙鱼戏的更多人的努力。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