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崇圣祠怀想
2022-09-08 10:53:24  来源:武夷山报  责任编辑:温柳婷  

在武夷山市老城区,不少人会到老城核心区的“横街头”赶热闹,却很少有人会到横街头附近的“崇圣祠”走走。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不知道,二是没什么可看的。

年青人不知道尚可理解,中年人讲不知道似乎说不过去,因为“崇圣祠”原是县政府办公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陆续搬出,当地人一般叫文庙。

没什么可看的,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末文庙门楼及大部分建筑被以危房名义陆续拆除。现仅存临街的一条石阶,两处泮池,一座洙泗桥,一座棂星门,还有五片古石碑、一幢崇圣祠、半幢明伦堂。

站在横街头向北望去,即是文庙所处位置。只见天光云影,古木披荫,石阶高展,亭台忽现。现已改成“文庙公园”。进入公园门内,可见一条老石阶,两处泮池及洙泗桥,石阶尽头是一栋仿古建筑,两旁有休息亭。另有几块石碑:“文庙”“作邑彭氏三丈祠”“重修文庙碑”“功德碑”,周边围墙上挂着朱熹、赵抃、胡安国、刘夔、柳永等武夷山名人简介,以及陆游、戚继光等古代文人题武夷山诗句等。

拾阶而上到高处,不见“棂星门”“崇圣祠”等传说中的遗存,只见一排现代建筑,原来“棂星门”在仿古建筑(现为纪委大楼)里面;“崇圣祠”要穿过旁边另一高楼(现为政法委等部门办公楼),在大楼后面;“明伦堂”也在那,但平时这个大楼的后门并不常开。

崇圣祠还有一条路可到达,即通过市政府办公大楼大院,沿着古石阶顶上的纪委办公大楼向南走100多米,接着右转向走200多米,再右转便到了市政府办公大楼后院入口。从大院门口进去,一棵千年古樟树挺拔直立,树冠遮盖整个大院,占地数亩,在树下可见一白墙黑瓦古建筑,旁边还有两棵高大古樟树,其中一棵像张开双臂欢迎人们到来一样,这就是仅存的“崇圣祠”了,紧挨着的木制古建筑就是“明伦堂”。

“崇圣祠”和“明伦堂”于2014年由市政府出资整体翻修过,故而保护较好。进入崇圣祠正堂中,眼前所见斗拱榫卯、梁柱穿斗,古朴典雅,气势非凡,正堂北向正中立着一尊孔子铜像,是市政府于2016年迎请的,背北面南。朝着孔子面对方向,可见前述的政法委办公大楼,中间连接的是青砖路面、泮池拱桥,路的两旁各有一栋民国时期建的砖木两层办公楼,形成了一个“四合院”。站在孔子铜像前,我思绪万千,即惊叹于堂内的梁柱之壮美、斗拱榫卯之巧工、门窗雕花之精细,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更惊叹于古人设置“文庙”的良苦用心,惜今“文庙”之不整体留存。

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和封建官办学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显学,祭孔活动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常典,新建、扩建孔庙之风兴起。

文庙规制整体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序建有棂星门、状元桥(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主体大成殿贡“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以及四配、十二哲神位。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依大学士张璁等人建议,认为典重本原,仅祀孔子则不能推本其所自出,因而追封其父为启圣公,颁令京省及地方学校,特建启圣祠,春秋祭祀。以颜、曾、思、孟“四圣”之父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配祀,以周敦颐、二程、朱熹、蔡沈之父周辅成、程珦、朱松及蔡元定等从祀。清初承明制,各地学宫或书院亦有建者,至雍正间改称崇圣祠。

武夷山文庙是闽北最大的文庙,又称崇安文庙,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有大成殿、明伦堂、崇圣祠、戟门、棂星门、名宦祠、乡贤祠、东西两庑及碑亭等,四周围以宫墙,占据城关中央位置,现存的崇圣祠只是其中一部分。

武夷山市(原崇安县)历代知县、县令都很重视武夷文庙的建设。宋淳化五年(994),崇安场升为崇安县,县署设在营岭。绍圣二年(1095),知县王当在营岭右边兴建学宫。乾道三年(1167),知县诸葛廷瑞建二贤祠,祭祀赵清献、胡文定。淳熙七年(1180),知县赵彦绳重修学宫。淳佑元年(1241)正月,朱子从祀孔庙。

进入明代,朱元璋推崇程朱理学,文庙也进一步兴盛。洪武四年(1371),“知县徐德新重建。永乐十一年(1413)修葺。学门之内立先贤祠,祀忠显、文靖、草堂、忠定、忠肃刘公,文定、靖肃、文忠、五峰胡公,徽国文公,西山蔡公,忠献苑公,清献赵公,都官傅公,承议刘公,翊善翁公。”此十六人或为崇安乡贤,或为崇安名宦,许多是理学家。嘉靖四年(1525),“知县潘勖尝立社学于四门,聚童子之秀者,择师训之。朔望令诣学宫,讲诗学,习揖让,一时人才蔚起。”

康熙二十六年(1687),唐仁勇题“明伦堂”柱联“读书先识字,识得五伦二字才是读书;讲学要穷理,穷到万物一理,方许讲学”。康熙五十一年(1712),朱熹由先儒升为先贤,配享大成殿。康熙五十二年(1713),改建学宫,扩建孔庙,主要是大成殿。光绪四年(1878),知县杨成章建学宫,崇安人万方昆主持。光绪十年(1884)七月,明伦堂被火灾烧毁,由万方昆重建。民国二十九年(1940),崇安县长刘超然重修孔子庙。

崇安文庙由于朱子的缘故,至清代“宏丽为闽北冠”,“行道之人见宫墙之壮,轮奂之美,莫不肃然起敬。”(民国《崇安县新志》)文庙中轴线上依岭坡而筑的陛道及建筑,庄严肃穆,气势逼人。坡顶是一座三层斗拱飞檐的壮美牌楼,上悬“闽邦邹鲁”与“仰之弥高”横匾。牌楼是进入文庙核心的大门,大门两翼的庙墙分别写有“宫墙万仞”和“天南道国”八个猷劲大字。宫墙下是条从五贤祠方位横折过来的大道,道旁墙体上嵌有一块齐眉高的石碑,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大字。

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办公放在文庙内,“闽邦邹鲁”坊改造为政府大门,“大成殿”匾更换成了“文化宫”匾额。至20世纪70年代前,基本格局仍在,占地30多亩,整体略呈“甲”字形,布局严谨,庭院宽敞,多座建筑为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因文革后大部分建筑被拆毁,2001年1月20日,文庙被撤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资格。仅存的“崇圣祠”“明伦堂”,被市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市政府斥资300多万元,修复崇圣祠和明伦堂两座古建筑,并迎请一尊孔子像永久入驻。2016年2月22日,武夷山市首次在修缮好的崇圣祠内举行敬师礼,崇圣祠再次成为市民纪念先贤、传承文化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儿女正汲取先行者的智慧和营养,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塑造武夷山是一个令人心怡、让人思考的城市形象,打造快节奏生活的休闲之地、多彩文化的体验之地,赋予国家公园城市文化新内涵,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以“崇圣祠”为代表的武夷山文庙,作为武夷山市老城区为数不多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希能重现往日辉煌,使它成为城市记忆、城市座标、城市文脉和武夷个性。(彭小斌)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