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新闻>
“喂啊”,叫卖声里的小城记忆
2024-12-04 09:26:3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喂啊!”一声朴实的吆喝响起,不少延平市民就知道,熟悉的美味来了。“不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句与延平市民的记忆紧密连接的叫卖声,来自延平区傻哥光饼店的店主朱荣贤。33年间,朱荣贤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延平的大街小巷里,将刚出炉的光饼送到市民眼前。在不知不觉中,这份叫卖声、这个沿街叫卖的身影与光饼的香味深深“烙”在不少延平人的记忆中……

一炉三十余年不熄的炭火

11月29日凌晨4时45分,延平的大街小巷尚被黑暗笼罩,绝大多数市民还在沉睡。傻哥光饼店店主朱荣贤熟练拉起卷帘门,打开电灯,烧起炭火,点亮一天的生活。

“做光饼的手艺是从我爸爸那里学来的。”1991年,朱荣贤从老家顺昌来到延平城区开店,每天凌晨4时30分起床、4时45分开始揉面做饼,正是他三十余年前给自己定下的规矩。“冬天气温低,就会用热水和面、用浴霸保温,加快面团的醒发速度,赶上夏季的速度。”即使在温度较高的夏天,朱荣贤也会坚持同样的作息时间,“不能多睡一会儿,就是要四点九个字(4时45分)开工。”

和面、绞馅、醒面、包馅、蘸芝麻……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朱荣贤早已熟练掌握这些操作,但时间还是在大量的准备工作中流逝。忙到7时,雇请的三个帮工阿姨来到店内,朱荣贤方才得空,将包光饼的工作交给她们,开始准备烤饼。

傻哥光饼店里使用的仍是老式的炭烤炉,炉旁放着木炭、炭笼、测温枪等工具。朱荣贤说,做炭烤光饼,店里每周约要消耗100斤炭。将面饼贴上炉子内壁,放入烧得火热的炭笼后,他也不闲着,时不时就得观察面饼烤制的程度,调整炭笼的位置,保证炉里不同位置的面饼均匀受热。

直到烤完第一炉光饼,对早起的顾客们“有了交代”,朱荣贤才得空休息。但不一会儿,他又开始新的忙碌:9时30分,朱荣贤骑上“老伙计”凤凰牌自行车,从延平区文体路准时出发,一路叫卖光饼。到胜利街时,正是买菜的市民聚集,市场最热闹的时候;午间放学前,他的身影又会出现在学校门口,在接送学生的人潮中,迎来又一波生意高峰。

刻入市民记忆的吆喝与“乡”味

提起走街串巷卖光饼的大哥,很多延平居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句吆喝声“喂啊”,这来自朱荣贤的故乡——顺昌县大历镇。“大历把光饼叫做‘喂啊’。”朱荣贤解释,1990年,他曾在老家叫卖光饼,来到延平后仍然保留了这句吆喝。这么多年来,即使听不懂叫卖声的意思,许多延平人也已在心中将“喂啊”设为光饼的“关联词”。

听到“喂啊”,就意味着,不一会儿便能看到朱荣贤骑着自行车的身影。这辆略有年头的“二八大杠”自行车是朱荣贤的“创业伙伴”,“我当时花了两百多块钱,在顺昌百货商场买的。”提起首笔“创业投资”,朱荣贤感慨万千。

为方便卖光饼,朱荣贤还亲手为自行车做了不少“改装”:后座焊起了铁框,稳稳固定住盛光饼的竹篮;前车筐用板子垫浅,专门用来放置和展示光饼;车把下方还挂了两个铝制的小盒,一个用来装找零的零钱,另一个则装着一个简易的小音箱。随着时代发展,电子支付普及,一些装置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大多数顾客扫一扫车筐前的付款码,就能完成支付。

从前进巷到文体路,再到黄金山社区,33年来,朱荣贤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市场、公园、学校门口与居民区之间,绘制了一张独属延平的“卖饼”地图。伴着熟悉的吆喝声和酥香气味,光饼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一种记忆、一份情感。

市民张阿姨是文体路的老住户。1999年,朱荣贤将店铺从前进巷搬到文体路现址后,她就成了常客。“我们家在这里住了快四十年,他在这里卖了多少年光饼,我就吃了多少年!”张阿姨说,傻哥光饼店的光饼已成为她家的“必备年味”,每年春节,朱荣贤闭店休息,她就会提前预订一百个光饼,冷冻在冰箱里,与回家过年的家人一起享用。

来店里找朱荣贤买光饼的顾客中,有不少是他熟悉的面孔,像张阿姨这样提前预定一两百块光饼的顾客也不在少数。由于店面临近小学,不少顾客从学生时代起,就经常吃他的光饼。哪怕是早已离开家乡的顾客,也有不少因怀念熟悉的味道,在返乡时买上几块,回溯记忆里的“乡”味。

随着年岁渐长,朱荣贤也开始思考饼店的传承问题。他说:“年纪大了,做不动了,再做几年,可能就要放下了。”但他并不遗憾,他的儿子早在十年前就学习了他的手艺,将“傻哥光饼”开到了福州。但是,那声回响在延平街巷里的“喂啊”,或许会在某天淡出延平人的耳畔,成为独属于延城的记忆。(张俣辰)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