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任务书、路线图。武夷山市将按照省委“奋勇争先、再上台阶”、南平市委“发挥优势、多作贡献”的要求,立足茶旅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武夷山特色的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之路。 坚持“一张图”引领。紧扣全域整体、全面协调、全民共享目标,坚持规划先行,与中央党校团队合作,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围绕经济发展、城乡协调、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等七大关键领域,研究制定茶旅融合促城乡统筹共同富裕行动方案,明确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力争到“十五五”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到1.5以内,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机制更加畅通,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显著缩小,努力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上先飞、快飞。 坚持“一盘棋”落子。突出“三茶”统筹理念提升特色产业。着力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与浙江大学合作建设茶产业创新中心,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合作建设茶食技术创新中心,培优做强茶、熏鹅、稻花鱼等特色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吃干榨尽”,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更多优质“土特产”变成游客“伴手礼”,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突出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全域旅游。持续完善“1+3+3”旅游产品体系,围绕世界红茶发源地、万里茶道起点等“强IP”,邀请同济大学、中规院、新维畅想等团队,高标准打造桐木世界红茶发源地、下梅万里茶道起点等主题鲜明、吸引力强的特色小镇,示范带动全市构建红色、绿色、茶色、古色“四色交融”的全域旅游格局。突出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活力动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村庄优化整合等改革,抓好乡村振兴公司、共富工坊、“五合一”全链条等机制,探索多样化途径促进集体增财、农民增收。创新全员技能培训机制,紧密对接茶旅产业和市场用工需要,持续开展大规模、系统性职业技能培训,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新农民。突出数字乡村赋能提升乡村振兴。着力产业智能化。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环节精准把控和智能管理,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着力治理智慧化。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开发建设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信息系统和简便应用软件,推动基层党建、政务服务等智慧化场景应用,着力破解乡村治理“服务半径大、响应速度慢”难题。 坚持“一体化”推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策划实施一批完善进村道路、5G基站、充电桩、冷链物流、快递驿站等项目,努力缩小城乡在交通、供水、电力、网络等方面差距。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注重把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资源导入农村,总结推广“4+N”全民健康医防融合网格化体系、乡镇“幸福里”社区“四不离”互助养老模式,探索城乡学校托管、集团化办学等模式,推动公共服务体系优质均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治理。坚持护绿、扩绿、兴绿并举,深化生态保护“123”机制,进一步筑牢绿色屏障、厚植绿美家底。全面推广“森林生态银行”等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深化零碳旅游、茶园碳汇发展模式,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坚持“一起富”目标。着力城乡共富。开展“百家茶企帮百村”行动,发挥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优势,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精准发力,通过“企业带村”模式,实现先富带后富促共富。着力南北共富。做大做强“南茶、北米、西鱼、东笋”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探索“村庄联建、产业联兴”发展模式,鼓励南北村庄以资金、资源入股等方式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实现产业链上“分工不分家、收益一起享”,推动南北乡村协同发展。着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富。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移风易俗,大力推广老百姓欢迎、管用、实用的村规民约,倡导文明友爱、向上向善、崇尚科学、新风正气的社会新风尚,绘就“六美”乡村新画卷。实施文化特派员驻村服务,依托村级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常态化开展“文艺下乡”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坚持“一团火”聚力。树牢系统思维、全局观念,站位大局想问题,着眼长远算大账,发扬廖俊波同志“背着石头上山”的拼劲干劲,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亲自推,分管领导直接抓、抓具体,做到上下齐抓、协调联动。坚持奋发有为、奋勇争先,主动作为、创新作为,以思维方式革新、工作模式迭代、载体机制优化,不断拓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全会确定的重点任务落细落实。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强化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引领服务联系群众功能,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推动形成促进共同富裕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有感的生动局面。(中共武夷山市委书记 杨青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