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村庄如何实现更好发展,且看光泽县清溪村—— 以“四破”蹚出乡村振兴路 秋初时节,暑气未退。走进光泽县司前乡清溪村,但见许多游客在清溪边玩水、嬉戏,或在溪中体验漂流项目,享受清凉惬意。 清溪村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腹地,有着400多年历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曾经的闭塞和贫困让当地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闯荡,村庄面临“人走、屋空、田荒”的尴尬境地。偏远山区村庄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司前乡党委以“四破”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破:环境整治,擦亮村容本色 乡村要振兴,村容是本色,首破即是向环境整治开刀。虽然清溪村有着不错的生态底子,但十多年前仍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本地村民都不想在这里长期居住,更不可能吸引外地游客来玩。 破局之变起始于2018年。“我们村与武夷山国家公园接壤,更应该保护好这里得天独厚的居住环境。从2018年起,我们将乱砍滥伐、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内容纳入了村规民约。我们采取宣传教育为主的方法,利用日常宣讲、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凝聚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共识,使村民潜移默化地改变原有的观念。”清溪村党支部书记王协兴介绍说。 如今,走进清溪村,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和美画卷映入眼帘,村道两侧房前屋后整洁有序,家家染绿,户户花开,处处展现着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新变化。 二破:抱团发展,做强特色产业 要让“一时美”迈向“持久美”,还需要深厚的乡村产业来支撑。然而,产业发展不能只靠一个村“单打独斗”,第二破即是向“抱团发展”转型。 400多年来,清溪村家家户户都有做豆腐的习俗,清溪豆腐是当地有名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用好世代传承的老手艺,从无到有裂变出一个新产业? 自2023年起,司前乡将豆制品作为清溪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抓手,创新“1+7”跨村联建模式,将清溪村与周边7个村联合起来抱团发展,成立光泽县灵秀清溪生态公司,采用“集体土地流转+公司+合作社”模式,推动周边村规模化种植黄豆,专供清溪村加工需求。 清溪村在豆制品精深加工领域上谋求突破,争取到了省级乡村振兴资金510万元,建成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豆腐加工厂,采用古法工艺和现代机械相结合的方式生产嫩豆腐、油豆腐、霉豆腐等豆制品。一条从黄豆制种、示范种植、豆制品加工到食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在司前乡逐渐成型。 三破:三产融合,激活沉睡资源 在一产提质、二产升级的基础上,第三破则聚焦于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增收渠道,构建“接二连三”的产业生态链。 司前乡党委聚焦清溪村的资源禀赋,利用地方专债6000万元,盘活利用旧民居、旧村部、老校舍等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建成豆腐体验工坊、休闲民宿、康养绿道、骑行驿站、亲水平台、红茶文化馆、汉服馆等文旅设施,新建清溪漂流、生态步道、自驾营地、少儿研学营地、云麓栖野营地等文旅项目,构建“春踏青、夏漂流、秋登高、冬戏雪”的全季旅游业态。今年夏天,很多外地游客慕名来到清溪旅游观光、休闲度假。 从“好风景”走向“好经济”,百年古村蜕变成炙手可热的新景区。今年上半年清溪村已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0多万元。 四破:留人留心,家门口端稳“金饭碗” 促使村民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司前乡与清溪村两级党委坚持以人为本,在豆腐加工厂投产之初便明确“本地人优先”的招工原则,先后吸引30余名村民返乡就业,逐步实现“挣钱、带娃、尽孝、务农”四不误。 “我们厂现有员工40人,90%为本地村民,月工资高的6000元,低的也有4000元。”豆腐加工厂厂长郑毅介绍,在大豆示范种植基地,更有70余名村民参与季节性用工,年增收总计35万元。 随着清溪村旅游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返乡,投身乡村振兴大潮。仅漂流项目就吸纳21人创业就业。 “能在村里吃上‘旅游饭’,过去想都不敢想!”村民傅水财感慨道,如今,清溪村人气回来了,烟火气浓了,村民的笑容也更甜了。(邱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