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新闻>
文保体检:夯实文保之基,守护文明之光
2025-10-17 10:12:0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  

城村汉城遗址从全国众多候选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标志性成果。

光泽县池湖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南平市建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经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

近年来,南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构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大格局。

给文物上“户口” 为文明续“家谱”

“前段时间,有村民在树林里发现了一些石碑,上面都有刻字,我带你们去看看。”……每月上旬,是顺昌县岚下乡文化站站长谢美琳带队到各村进行文物巡查的日子,2023年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逐步铺开,今年1月,谢美琳照例带队到岚下村为文物“体检”时,村文物协管员谢泽雄激动地告诉他们,村里发现了疑似文物的老物件。及时向上级报告线索后,顺昌县“四普”普查队立即到现场开展文物调查工作,经过尺寸测量、图纸绘制、坐标打点等一系列操作,最终按照“四普”技术标准,将这处明代摩崖石刻命名为“塝山摩崖石刻”。

“村民的主动加入为这次的文物普查工作提供了很大助力。”顺昌县文保中心负责人周可容告诉记者,为深入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顺昌县编制了《“四普”新增文物线索镇、村排查操作指南》,并将《操作指南》下发至每一个村民手中,发挥村民作为文保工作“神经末梢”作用,拓展文保工作触角。

“《操作指南》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文化景观六大类文物,制定了相应的摸排工作注意事项。例如,石窟寺及石刻类文物,主要针对摩崖石刻开展摸排,排查重点为县域内名山及寺庙碑刻、石雕等。”周可容表示,《操作指南》不仅可以帮助一线普查人员明确工作方向和重点,普查员通过细化后的各类文物排查方法,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地踏勘,减少盲目性,确保每一处可能蕴含文物信息的地点都不被遗漏,保障了新发现文物调查工作高质量推进。

2024年2月,南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方案印发施行,对象为南平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重点对已登记、认定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对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登记、认定。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我市扎实推进文物普查各项工作,鼓励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创新文物保护举措,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3921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的登记、建档、复核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32处。我市成为全省首个完成“四普”实地调查阶段工作的地级市,并在省“四普”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以‘四普’为契机,我们还深入开展了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累计排查1698处,发现并整改隐患1062处,实现了‘全覆盖检查、全问题整改’。”南平市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市文旅局联合市民宗局、市住建局、消防救援支队等部门,大力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累计完成全市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消防设施升级358处、改造电气线路180处。

同时,我市搭建“文物安全监管平台”,绘制文物地图,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可视化传播,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走出去;创新推行“文物保险+服务”模式,并通过承办全省文物安全培训会、召开全市历史建筑消防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推进会等形式,进一步筑牢文物安全防线。2024年,在全省文物安全培训会上,南平作为唯一地级市推广介绍文物安全创新做法。

匠心守护 古物展新颜

今年国庆假期,建瓯市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热闹非凡,传统民俗活动“抛绣球招女婿”让现场市民乐在其中,“NPC巡游与演艺表演”让游客体验沉浸式穿越古今,游客们戴上MR眼镜还能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奇妙瞬间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建瓯市以最小干预原则,对建筑开展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功能性提升、生态型修复,让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新生”。如今,建瓯市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里,总兵府、万寿宫、凤冈别墅,马头墙、砖雕、木构,这些古建筑与咖啡店、木雕艺术馆、拓印馆、汉服馆、点茶传习所、书吧等相结合,让古老的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长期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古街、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在“十四五”期间,已累计实施5个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26个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重点改善提升项目、129栋历史建筑或传统风貌建筑修缮利用项目,累计争取省级专项补助资金1.4445亿元,其中每个街区(传统街巷)完成10栋以上、每个村完成5栋以上建筑修缮和活化利用,在保护修缮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补齐民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文旅融合发展基础。

此外,我市创新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工作,加快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展示馆规划建设。北苑御焙遗址、建窑遗址和池湖遗址分别入选第二、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获批。同时,大力实施朱子文化遗存保护修复等工程,完成武夷精舍、兴贤书院等5处省级文保单位的修缮,推动朱文公祠、寒泉精舍、五经博士府等重点项目落地。

一任接着一任干 文脉传承不断线

今年6月,浦城县枫溪乡举行了一场庄重的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仪式,随着“新”“老”乡长分别签署了“文化遗产离任交接书”“交业继责事项清单”,标志着新到岗的乡长蔡芳杰从前任乡长手中接过了文物保护的“接力棒”。

“清单里明确了枫溪乡现有的各级文保单位数量和保护情况,这能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全乡文物情况,有的放矢。”清单在手,乡长蔡芳杰很快便进入了角色,在上任后不久,他就带队前往中共崇安特支浦城岱后办事处、支部旧址等各级文保单位开展文物保护体检工作。

2024年11月,南平市创新实践《南平市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工作机制(试行)》,明确乡镇党政正职在离任时必须完成文化遗产相关交接内容、程序与责任,构建起“在任担责、离任交责、失职问责”的新格局,实现文化遗产保护责任的可持续传递。截至目前,南平全市已完成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乡镇(街道)49个。

“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的‘一档两单’机制不仅让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全流程更加规范、顺畅,也让离任者‘交底’‘交智’‘交错’,让新任者快速摸清文物‘家底’,更好履职。”市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负责人表示,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工作机制还对镇、村两级建立健全文化遗产日常巡查队伍提出了要求,对各级开展定期文物保护体检作出进一步规范,让文物保护根基更加牢固。

自交接机制实施以来,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主动履职,今年上半年抽检的百余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进一步压实“新官理旧账”的责任要求,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市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在文保队伍力量配备、文物管理智能化、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强化项目牵引与数字赋能,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新模式,不断夯实文物保护基础,赓续文脉传承。记者 严岚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