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武夷山:寻访红色张山头
2016-07-26 11:40:04  来源:  责任编辑:衷玲英  

张山头是我非常想去寻访的老区基点村,它坐落在洋庄小浆村海拔758米的山顶上。每次路过小浆村,我都仰头目视,仿佛近在咫尺的张山头却远在天边。翻阅武夷山革命史,张山头有着浓重笔墨的红色情怀,闽北红军医院在张山头设立过,红军58团陈一政委在张山头牺牲。念及此,心里头便觉得一定要登上张山头。

2014年11月1日,我和朋友共6人从市区水电大楼出发,约二十多分钟就到小浆村口,时任小浆村书记吴福华早已等候我们的到来,引车带路。在连墩自然村,吴书记说:“杨学文是张山头人,由他带着你们从古道登上张山头,前几年修建的一条简易机耕路,但损毁严重,早已不能通车,自己骑摩托车先上张山头安排午餐”。

从连墩通向张山头的是一条长达2公里的青色石板大道。我钦佩古人的勤劳智慧,2公里长的青石板古道不论陡坡,还是弯道都铺设的整整齐齐,行走在路面,石板不松动,经过几百年的踩踏,还露出晶莹的亮光。

途中有个叫罗墩的村庄,村口有一个古庙:凹头庵。询问村民也不知道何时建造,只知有二、三百年历史,保佑罗墩、留墩、张山头三个村的百姓平安。

半山坡有一风雨亭,亭中的横梁还清晰可见:“大清光绪七年腊月”(公元1881年)的字迹。杨学文介绍,此亭供过路行人遮风挡雨休息之用,已经过十多次修缮,但无论怎么修,亭中的横梁不毁坏,都要重新架上去。有了它,这个亭才有历史,才有文化。

山高高不过脚下。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攀登,我们到了张山头,纯朴的民风让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记。

进了村,村中的老奶奶早已用三个脸盆装好水,摆好毛巾,站在门口等候我们,说:“山很高,路很远,上来一趟不容易,辛苦了,洗完脸再吃饭。”看到动人的场景,我的心充满温暖,同伴的马教练脱口说道:“像一阵细雨洒落心底,虽然不言不语,叫人难以忘怀”。连忙掏出手机拍下感动的镜头。

同样感动的还有东家吴大娘,我们津津有味吃着农家自种的青菜,忘记叫吴大娘上桌吃饭,可是吴大娘一定要等到我们吃饱饭再上桌吃饭,有人就批评农村封建思想严重等等,我反驳道:“不能动不动拿封建思想批评传统民俗,这是纯朴民风的体现,是主人对客人的最高礼节。”吴书记听了表扬我的说得好。

我们在寻访张山头的红色印记时,发现村中的巷道也是青石板路,干净整洁,也许近年来,村民不再养牛、养猪,村道自然干净许多。我问吴书记:“张山头是不是姓张的人很多?”吴书记说:“张山头没有一个姓张的,杨姓是大姓”。据《崇安县新志》记载:杨氏“宋未杨尧兴避元兵之乱来迁……而张山头为尤著,距今有400年的历史。

通过寻访,古宅、断墙、土垛、炮台构成张山头丰富的红色印记。

一、古宅:红军医院的病房

1933年春,崇安苏区形势紧张,国共双方战场拉剧日益激烈,闽北红军伤病员不断增加。为了医治红军伤病员,闽北分区委在张山头设立红军医院,张山头的每家每户都收养过红军伤病员,由于张山头本身人手不够,闽北分区委还动员周边村庄的妇女来张山头为红军伤病员洗衣、做饭、喂药,人口骤然增加到近千人。门牌10号的古宅是红军医院的办公用房,11号古宅是红军医院的门诊用房,可以说,张山头的每一幢古宅都是红军医院的病房。

吴书记把我们带到一颗苦槠树,这颗苦槠树没有树干,只有树根,旁边长出几颗小树枝。吴书记说,这颗苦槠树就是当年为了医治红军伤病员被砍伐烧饭,这么多年,不长树干仿佛告诉人们不要忘记张山头人民为了革命的胜利做出贡献,只长小树枝也仿佛告诉人们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党和军队植根于群众土壤,革命为群众,有群众的支持,革命才能成功,我们听完后,不禁对这颗苦槠起敬意。

二、断墙:红军战士的丰碑

环绕张山头一圈,发现多处有火烧痕迹的断墙。据村中老人介绍,在革命战争年代,张山头人民向往革命、支持革命,与红军血肉相连,敌人采取多种办法也割不断军民鱼水关系,经常来张山头扫荡抢劫。张山头人民深恶痛绝,用土制炸弹放在门后,与红军打仗用的炸弹相比威力要小一些,但也能炸死人。敌人闯进大门被门后的炸弹掉下地爆炸炸死,于是恼羞成怒,放火烧毁民房,留下现在看到的断墙。一堵断墙就是一位战士伟岸身躯的化身,八十多年经历无数狂风暴雨,至今屹立不倒。我们仔细沉思,断墙不再仅仅是断墙,是一座革命的丰碑,记录着张山头人民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革命诗篇。

张山头地势险要,登高望远,是一个重要的红军战场。有战场就有炮台。张山头的红军炮台比较特别,它既不是在土堆上的用木板架设的,也不是用泥土墙堆上去,而是建设在农田里的三、炮台:监视敌人的哨兵

一块大岩石上,天然的岩石当作炮台的外墙,子弹打不进,非常安全。我们站立在炮台的位置,可以瞭望东边的小浆、连墩,山脚的罗墩,西边的东源际、留墩,像一个哨兵监视敌人的动向,无论敌人从哪一个方向进犯张山头都能看得见,我们也佩服红军指挥员选址绝佳位置建炮台。杨学文告诉我们,小时候还能看到整个炮台,可惜在农业学大寨,为了垦荒造田把炮台给炸了,只剩下座基。

三、土垛:伏击敌人的屏障

在张山头的寻访,我最关心的还是闽北红军58团政委陈一的牺牲地点,吴书记把我们带到往沙渠洋方向的凹口——缺子凹。凹口较宽,两边山坡较陡,跟沙渠洋的凹头缺相似。吴书记介绍道,听上一代人讲,缺子凹是个打仗激烈的地方,凹口两边挖了许多战壕,战壕旁边用泥土堆积的土堆叫土垛,红军躲在土垛后面,利用有利地形,伏击敌人。战斗越激烈,牺牲的红军战士也越多,缺子凹埋了许多牺牲的红军战士。说着,用手指着一个方向,那边的土垛最为明显,对革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张珍秀老师走过去,掰开树枝一看,大声说:“快来看,很像”。我们也走过去看,果然有一个大土堆和一个大土坑。

于是,我们分析陈一政委是否在缺子凹牺牲,分析的结果可能性极大。1935年1月25日,闽北分区委撤离大安,撤离路线是:大安——陶观厂——东源际——留墩——张山头。留墩过来就是缺子凹,红军58团一要掩护闽北分区委机关撤离,二要掩护红军伤病员转移,要在缺子凹阻击敌人进犯,和敌人遭遇激烈战斗,陈一政委不幸战斗牺牲。

从缺子凹回头,已临近下午四时三十分,这时,天空阴沉,下起朦朦细雨,山谷的雾气化作白云在细雨中翻滚,形成翻江倒海之势,一幅壮丽的云海景色呈现的眼前。武夷学院的方学军教授指挥两个学生连忙架起摄像机等影像器材,摄录难得一见的云海景观。说:“雨中的云海以前只有在摄影展览或影视作品看到,今天能亲眼看到,太高兴了”。马教练也说:“老奶奶的温暖细雨心老天显灵了”。

我们在欣赏云海时,吴书记交谈了张山头的远景规划,一是保护,主要保护古宅、断墙,村道。张山头的精致古宅不多,但宅门很有特色,不是用青砖砌的,是用条块麻石架设的,雕花也刻在麻石上。断墙不能推倒,是红军战士的象征。村道要保持原样,不能铲挖。二是在闽北红军医院办公门诊用房里布置革命历史纪念馆。三是修建连墩到张山头的简易道路,路面不一定要宽,但要硬化,要有弯弯曲曲,无论怎么修路,青石古道不能破坏,那是灵魂,感觉有乡愁。四是在缺子凹修建陈一烈士纪念碑。

我们听了吴书记的设想和看法,为之叫好,好在:在保护古村落的前提下建设美丽乡村,祝愿早日成功。

这次寻访张山头,看到闽北红军医院的办公门诊用房,红军炮台的位置,陈一政委牺牲的地点,又感受到张山头纯朴的民风,欣赏到细雨云海的壮丽景色,获得很大的收获。

在细雨浓雾的笼罩下,我们一行六人沿着青石古道下山,到了连墩,我还抬头回望张山头,依依不舍那激荡过革命风云的红色土地。

再见,张山头。

再来,张山头。(汪东峰)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