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明、净、寂等的佛性圣山。白洪宝│图 行云、流水、清风、明月、晨钟、暮鼓、林泉、空谷等往往成为禅宗表达空、明、净、寂等佛性真如境界的意象符号。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等。以至于年少好佛的朱熹曾集以上禅宗意象之大成,作诗《天心问禅》:“年来更惑青苔路,欲叩天心日不撑。漱石枕流心无语,听月煮书影自横。几度名山云做客,半墙禅院水为僧。不待钟声驾鹤去,犹留夜籁传晓风。”以此表达对禅宗境界的理解,并留下望月悟道的“水月亭”,成为后人凭吊历史、悟道山水的文化遗迹和著名景点。在武夷山,摩崖石刻“天心明月”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禅宗意象,而“望月开悟”则是最富有佛理禅趣的禅宗公案。 在武夷山的佛教历史上曾经流传了一个饶有禅宗意味的“指月度人”的传奇故事。武夷山佛教代表人物藻光禅师为了寻求佛法,云游四方,遍参大德后回到武夷山,于唐乾符元年(874 年),受辟支古佛显化指点到山心庵挂单修行。在山心庵(今天心永乐禅寺)结庐修证。是年中秋之夜,月圆天心,藻光禅师在山顶上禅定悟道,望着天上一轮皎洁的明月,豁然顿悟了佛性清净的妙境,不禁感慨道:“欲会千江明月,只在天心一轮光处,何用捕形捉影于千岩万壑,以踏破芒履为耶?”并作诗曰:“云遏千山静,月明到处通,一时收拾起,何处得行踪”。后人为纪念藻光禅师的禅学境界,便把山心庵改名为天心寺。这就是“望月开悟”典故的由来。话说藻光禅师带着禅悦回到住处,刚要进门,看见一个小偷在偷窃他的禅房。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藻光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见藻光禅师,正感到错愕的时候,藻光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披上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藻光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进了明亮的月光,消失在月色之中,不禁感慨地说: “可怜的人呀!要是我能送他一轮明月就好了。”藻光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禅房静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了空境。第二天,藻光禅师一打开房门,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藻光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他终于带走一轮明月了!”藻光禅师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扣冰古佛,那个小偷就是后来成了他弟子的了缘禅师。 那么,“天心明月”到底具有什么禅宗意象而深远影响呢?试释如下: 1、月光如霜,佛性清净。中秋之夜的月光最明净,似雪如霜,纤尘不染,是佛性清净的象征;2、月圆如镜,智慧圆满。中秋之夜的月明最圆满,月缺常见,月圆难觅,是智慧圆满的象征;3、月明如炬,佛法智灯。中秋之夜的月明如智慧灯塔,给人光明,导人前行,是佛法智灯的象征;4、月映万川,人皆可佛。明亮月光洒诸江河湖海,月映万川,个个圆满,是人人心中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象征;5、月光遍照,普度众生。月光普洒世间一体遍照,不分善恶,不辨贤愚,是普度众生的象征;6、圆满无漏,法喜无限。圆满月亮似得道之心境,圆融无碍,喜乐融融,是法喜无限的象征;7、圆缺无常,阴晴不定。月圆月缺常如人生无常,诸法缘起,流转不定,8、水月镜花,不可执着。水中之月如同镜中之花,如梦如幻,如露如电,是不可执着的象征。……。一轮明月居然可以参悟出诸多的禅宗意蕴,难怪藻光禅师要望月开悟,得道成佛了。 至于“指月”典故,则源于《六祖坛经》。无尽藏尼对六祖惠能说:“我研读《涅盘经》多年,却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指教。”惠能对她说:“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这样我或许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问题。”无尽藏尼笑道:“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惠能对她说:“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样吗?”于是无尽藏尼就把经读给了惠能听,惠能一句一句地给她解释,没有一点不合经文的原义。文字所记载的佛法经文不过是指月之手,只有皎洁的明月才是佛性清净无染的体现。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不重概念分析,而重整体直觉的悟道传统。禅宗修行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因此,对自然界诸多物象的心领神会,就成为禅宗修行的方便法门,此亦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佛性真如如同天心明月一样内在于人心,只是常常被无明的乌云所蒙蔽,至于几人能够在修行的道路上拨云见月,戴月而归,那就要看个人的悟性和造化了。象征;望月开悟”这一著名的禅宗公案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就连素好佛老的朱熹也从“天心明月”获得“月映万川”、“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的思辨启迪,提出“理一分殊”的哲学命题。“理一分殊”是朱熹宇宙本体论哲学非常重要的命题,所以朱熹才会把“天心明月”题刻在武夷山的神仙楼阁岩上。扣冰古佛“望月开悟”的禅宗公案被后世广泛引用,遂成禅学典故。人们将寻求佛法的过程比喻为 “寻月”、将觉悟成佛修成正果比喻为“见月”、“得月”、将对佛法禅理的参悟比喻为“望月”等等。以至于明人瞿汝稷收集了历代得道高僧的有关望月、寻月、得月、见月的修行成就编写的《指月录》,为后人提供“指月”的宝典。□ 朱平安/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