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星罗棋布的名山大川胜地中,仔细揣摩,似乎每个地方都带有一定宗教文化色彩,譬如泰山以儒教著称;峨眉山以佛教注重;龙虎山以道教自立。他们仅此一家,自说自话,妄自尊大,即使有别的文化元素沾染,也会进行排斥,不予认同。其实持此种观念的地方或寺院或庙门或迹地,都难免有狭隘之嫌,因为真正充满内涵丰富的大气者皆以包容共赢自敛,因为普天之下的百般诸事,只要不是歪门邪说,都有它的客观存在的合理性,都对世界都有裨益,包容共赢才是正经!窃以为武夷山便是极具这样雍容大度的胜地名山,成为“双世遗”名实相符,绝不虚名。 敝人少年随父从福州(闽侯)移民武夷山,在此度过十八载岁月,少小始武夷山的故事听了满箩箩,至今还响犹在耳。后来离开武夷山下,但也走出不远,依然属于闽北,然而却对第二故乡怀念之情惟有自知。尤其是后来年岁渐长,明白人生之后,并滥竽充数于中国作协之后,才彻悟到武夷山对我的生命走向是多么地重要,武夷之子的心怀和胸襟嵌入心肺,武夷山教会了我做人做事和努力方向,赋于我许多感悟、想象力和慧眼。 武夷山成为“双世遗”后,她就像乡间司春少女走向世界,成为超凡脱俗的纯真使者,彰显出生机勃发,丰富多彩的气韵,它不仅向世人充分展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蟾蜍的生物多样化,还用自己的丰姿认知文化多样化、和审美趣味多样化。 儒教是武夷山的精魂,孔圣人的立像充满中华大地,在武夷山更是紫气东来,温馨如缕。武夷山世称“道南理窟”,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理学诞生的胜地,桃李满天下,仅传播理学思想的著名学者就达43 位,成为“三朝(宋、元、明)理学驻足之薮,他一生除在外地担任9 年地方官吏和46 天的宋宁宗皇帝待诏侍讲外,在书院、精舍讲学、著书长达40 余年。至今武夷山仍有不胜其数的理学文化遗存,如紫阳书院、摩崖石刻等,在万山耸肩、壁立千仞的千姿百态之中,溟蒙氤氲之间。 蔡元定早在朱熹24 岁时就来求教。刚到达紫阳楼朱熹寓所时,朱熹即“叩其学,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蔡元定遂成为朱熹在五夫授徒的好助手,后来还成为朱熹的著述典籍的有力合作者、传人和卫道者。他的裔传子孙是朱子理学的中坚,特别是儿子蔡沈,尤得朱子理学真传,学名远播。蔡氏祖孙数代在武夷山弘扬理学,留下了珍贵的文物。在人迹衡少的武夷山九曲溪一曲南滨的太极岩东麓、兜鍪峰之后,昔时有一座建筑物,名之“牧堂“。这里曾培育出许多文人学士,成为理学信徒的向往之所,其始建者乃蔡元定之父、自号牧堂老人的理学家蔡发。 朱熹再传弟子浦城人真德秀也亦步亦趋地步其后尘,在弘扬儒家传统文化和朱子学说方面起到了他的特别作用。特别是朱学被打成“伪学”时,他“斯文自任”为朱熹平反,并把朱学推向“官学化”成为朝廷主流文化,同时又将其引向“世俗化”走进千家万户,因此做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 武夷山自古以来儒、道、释“三教并蒂”,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从不互相排斥,从而使人感觉武夷山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千年考古、民间情韵,从而使美丽的中国和神秘的宇宙故事能够阴阳两界隔空链接,使充沛的文化容量无不在一个寺院、一座庙门或一片茶园或一座山峰之间彰显,从而宣扬了彭祖地创举,孔圣人诲人不倦的精神,武夷君恪守山神的风骨,朱子文化的真谛内涵的发扬光大……,使得游客所到之处都有好几个版本的故事娓娓道来,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无穷魅力。 佛教在武夷山几乎与道教同时萌发于唐朝,同样源远流长,自从它传入中原之后在中华大地上无处不见,国人心中也从来没有摈弃过佛缘和道教的精神。中国民间百姓本身就是常把“儒、道、释”合在一座寺院里不加厚此薄彼地供奉,在武夷山更是常见此种文化现象。佛教的宗旨是结善缘,普度众生,追求来生。在武夷山中供奉释迦摩尼佛,也被简称为释,清越悦耳的梵语禅音与“六六三三疑道语”,在千山万壑之间犹如天籁之声穿越彩云之间,沁入心扉。自唐到清,武夷山共建有200 座寺院,民国之后虽然有些减少,但似乎对于旧寺院的修葺,从来没有停止过。武夷之子心中有佛,充满善良和爱意,如若九曲溪涧清澈透明的滔滔流水无私奉献人间。 道教称“洞天天府”是所谓神仙所居住的寺院,也是道士修炼成仙的佳境。武夷山道教可追溯到汉武帝封禅武夷君这个时期相传幔亭峰山腰的汉祀台就是汉武帝派人用乾鱼祭祀武夷君的一处平台,也是武夷山最早镶嵌的道教文化的遗迹。汉代时就有朝廷使者持天书到此宣布尊列武夷真君为华夏尊神;大宋朝的真宗皇帝于乾兴元年(1022),曾郑重派出使者至冲佑观赐于玉简。二十一个道士于升真元化洞天冲佑观启建灵宾道场,历时一昼二夜,设蘸三百六十分位。一道长与朝廷使者在幔亭峰下之冲佑观,按历代祭祀武夷君的旧制进行祈天议式,场面壮观,观者如潮,是时可谓地方一大盛事。 名列道教第十六洞天的武夷山赫然被朝廷确定为投送金龙玉简的十个洞天之一。朝廷使者到场庄重宣布:武夷洞天圣地,乃朝御敕投送金龙玉简的十个洞天之一,乃我大宋国名胜之山,上苍派遣武夷君统领武夷群仙,祈求“保延国祚,恭祈嗣续,偃武而致太平,坐底四方之治;得男而应震索,茂延百世之期。”道长携众道士诵经伴奏,场面肃穆、神圣,严然道家风范加皇家之威望。 历史推进到了21 世纪“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多头并进,中华大地正排山倒海之势和平崛起,某国妄图主宰世界的单极政治,显而易见已是趋于式微了,世界呼唤多元文化、多种文明共同发展的今天,武夷山“三教共容”已成趋势,不管是儒、道、释,还是其他,但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范围内允许存在——这就是武夷山的文化魅力。 今天的武夷山招来五州四海、天涯海角游客接踵而来,络绎不绝,大家就是冲着这座“双世遗” 的包容万象,多元视角、多彩斑斓、多样文化的极大气度,因而才有“武夷印象”展览世界;大红袍红天下,把古老的茶马古道和陆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最大化的链接,使得自古以来全省名列倒数第二小县的“崇安县”成为名山进入世界名录的武夷山市,这一切皆缘于她“永远包容共赢” 之神奇效应。 □ 陈 旭/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