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万里茶道
一家三代和万里茶道驿站的百年变迁
2017-07-03 09:50:58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站在二连浩特国门的眺望台上,杨雨望着蒙古国一马平川的旷野,以及驶向蒙古国边城扎门乌德装卸区的中欧班列,缓缓松开紧握的手,长出了一口气。30年间,这位老铁路工人已经记不清多少次看着满载的货运列车开出国门,越过蒙古,驶向欧洲。

从武夷山出发,经张家口、乌兰巴托,最终抵达俄罗斯恰克图,在这条存在了百年的万里茶道上,二连浩特虽是个小驿站,却并不沉寂。在万里茶道兴盛的年代,来往的客商们都会在这里歇脚和补给。百年间,二连浩特注视着这条国际商道,从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到黄沙盖路、千里无人。

在杨雨父辈的年代,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二连浩特重获新生,前赴后继的铁路工人把这座边塞小镇建成一座现代化的边境新城。杨雨和妹妹杨洁一起,带着父辈的嘱托,继续守护着这座货运不停的北大门。现在,维护铁路安全畅通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杨家的第三代。

风沙围城、缺水少食的往昔岁月

每次谈起二连浩特的历史,80岁的杨启成总会情不自禁地红了眼。他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了60年,扳过数不清的道岔,无数次目送跨国列车驶向远方,可从没有像现在这么自豪。

二连浩特是中蒙最大的陆路口岸,载满货物的中欧班列从这里驶向蒙古国。“这条铁路交通大动脉,连接首都北京和乌兰巴托,还有莫斯科,一直通到欧洲大陆。”杨启成说。

这条交通大动脉上的边境驿站——二连浩特,在杨启成最初抵达时,只是一片荒地。1953年5月,杨启成作为第一批赶赴边疆的铁路工人,从老家集宁开始了集二铁路的建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和工友们敲下一颗颗道钉,将铁轨向北延伸了331公里,连接起边境小镇二连浩特。

杨启成随着铁轨来到二连浩特,在这里定居下来。“我刚到二连的时候,火车站还是几间小平房。那时常常漫天黄沙,站在车站里,什么都看不见。”杨启成回忆道,“二连周边没有水源,水只能从60多公里外的齐哈日格图用水罐车运过来。每家打回来水,都要先在盆里放半天,让里面的沙石、泥土都沉淀了,才能拿来烧水、洗脸、做饭。”

喝水是问题,吃菜更是问题。因为没水,二连浩特无法种植粮食蔬菜,只能从外地运输。“二连铁路局有一个买菜小队,每个月都会到外地买新鲜的蔬菜用火车运回来,到了秋天会去河北成吨地购进大白菜给大家作冬储菜。”这支铁路买菜小队,一直工作到上世纪90年代末。

尽管风沙围城、缺水少食,杨启成还是带着家人在二连浩特扎下了根。扳道工、运转工、车站人事主任,30年工作中他换了许多岗位,却始终没有离开铁路。艰苦的生活条件一直陪伴着杨启成,因为过度劳累患上心脏病,但他一点都不觉得苦。“能守候着祖国北大门,看着二连突飞猛进的发展,吃点沙子又算啥。”

“我刚到时,二连还没有列车通行,工作一年以后才有小火车通过,当时是一天一趟,到1956年1月3日开通了中蒙铁路联运,车才慢慢多起来。现在可不一样了,咱们的车接连不断地往欧洲去。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是我的孩子们还在陪着这座城市继续成长。”

1986年杨启成退休了,守护二连浩特铁路的接力棒传到了儿子杨雨和女儿杨洁手中。

游客唤醒沉睡的车站

在二连火车站客运车间工作的杨洁,值夜班时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星空。二连浩特的夜晚少有霓虹灯闪耀,星空璀璨得像是在天鹅绒上撒了一把钻石。抬头望着和30年前一样澄净的天空,杨洁感慨起30年间的变化。

“1986年我爸退休,我参加工作,当时是二连站的客运员。那个时候二连站每天只有两班列车,早上发一趟慢车,晚上接一趟慢车,”杨洁说,“现在一天最多的时候要接发9对列车,每天都有夜车,去年加上了包头和锡林浩特的车,今年又增加了口岸号旅游列车,比以前忙太多了。”

在杨洁的记忆中,二连站的站台曾挤满背着行李铺盖出国务工的乘客,也曾冷清到车里的乘务员与车外的客运员大眼瞪小眼。

“早些年我们到乌兰巴托的站间列车很红火,每天发12节车还供不应求。从3月份开始就会有排着长队买票的务工人员,一直到10月份。出国务工的不仅有咱们的人,还有许多朝鲜人经由二连去蒙古国。”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