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朱熹门下,谁最有施政才能?
2017-10-09 10:22:1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位于南平市建阳区西北的莒口镇马伏村,曾有一座云庄书院。在古时,书院规模宏大,景色优美,有太平钟秀、芳洲夕照、古刹晨钟、九曲廻流等美景。书院历经兴废,现存一座刘氏祠堂,为清乾隆年间建筑。

走进马伏村,麻阳溪蜿蜒南流,古朴的街门两面门额上各清晰刻有“太平钟秀”“芳洲映瑞”四个大字。一千多年,刘氏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此村因朱熹之徒刘爚而闻名,因云山书院而显厚重。

朱熹的四大弟子之一

刘爚是谁?连建阳百姓对他都感到陌生。这样一位不可忽视的理学家被遗忘于历史潮流中,也许只有云庄书院那残存墙壁还记得他的功绩。

刘爚(1144—1216),南宋大臣、理学家,字晦伯,世称云庄先生,建阳崇泰里(今建阳莒口镇)马伏人,潭阳七贤之一,朱熹重要弟子。嘉定九年(1216)二月,工部尚书刘爚去世,宋理宗皇帝下诏“以光禄大夫告其第”。

刘爚位列朱熹的四大弟子之一,配祀考亭书院朱子祠,历代文人对其赞誉有加,他是朱子理学中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

刘爚的父亲受学于屏山刘子翚、籍溪胡宪,所著文章“意气伟然,音节华畅”,学问深厚。少年时的刘爚在家中跟随父亲学习,父亲传授其二程理学,为其打下夯实的理学基础。

乾道六年(1170),27岁的刘爚终于遇到了他人生的重要导师。

原来,他遇到了来寒泉精舍守孝的朱熹,因缘际会,才得以受学于朱熹,这不正是人们所说的“少习家训,长得明师”。

从朱熹学后,“出入门,切磨讲贯者数十年,视他从游之士为最久,而所造为独深”。朱熹又推荐他问学于吕祖谦。时人称刘爚“素以诗书为业”,所著书籍繁多,但是保存下来的很少,这也是为什么他作为朱熹的弟子,取得的成就很高,却不甚出名的原因。

刘爚一生主要著作有《奏议史稿》《云庄外稿》《云庄续稿》《经筵故事》《讲堂故事》等,另有《云庄文集》十二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捍卫理学有功

刘爚是朱熹理学坚定的捍卫者。

宋宁宗时,理学被宰相韩侂胄定为“伪学”,朝廷罗织一个共有59人的“伪学逆党”,朱熹便是“伪学逆党”的首领。1200年,朱熹在孤独凄凉的病榻上与世长辞。1207年,南宋北伐失败,金朝向宋朝索要主谋,韩侂胄被朝廷诛杀,他的头被装在匣子里送往金朝求和。党禁之风由此逐步松弛,但并没有彻底放开,理学人士还是人心惶惶,担心再遭打击。

嘉定二年(1209),级别仅为正六品的国子司业刘爚勇敢地站出来,为理学解禁而大胆上疏道,“治道原于士风,士风原于学术,古有司徒之职,典乐之官……庆元以来,权佞当国,恶人议己,指道为伪;屏其人,禁其书,十余年间,学者无所依向,义利不明,趋向汙下,人欲横流,廉耻日丧。追惟前日禁绝道学之事,不得不任其咎。望其既仕之后,职业修,名节立,不可得也。乞降明诏,罢道学之禁”。

他最先奏请朝廷刊行朱熹《四书集注》,将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颁示国子监和太学,为朱子学传世后代立下不朽功绩。朱子理学最终被确立正统的国学地位,成为后世官方哲学,离不开刘爚的积极作为。

刘爚凭着对师门的热忱,为理学平反,为师门昭雪。正是因为他为朱门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朱子理学的功臣,各家对他评价颇高。明代著名学士江汝璧称赞道:“仲尼之道至程氏而益著,文公之学得晦伯而始行……予观朱子之学,照耀日月之光,刘公之功,挽回宇宙之运。”元末,脱脱宰相主持修撰《宋史》,将刘爚与辛弃疾、何异、刘宰、柴中行、李孟同传,以寓“君子同归之义”。

勤政为民的好官

刘爚不仅是朱熹理学的继承者、传播者,更是理学的践行者,心系百姓,是一名清正有为、济世为民、忠直廉明的好官。

刘爚初入仕途,到山阴任主簿。到任后,他积极投入到当时最艰难的工作中——推行“经界法”。

南宋土地兼并情况严重,地主豪强与官员勾结,造成地主拥有大量田地却不用交多少赋税,贫民没有田地却要交各种苛捐杂税。“经界法”是南宋理财专家李椿年根据孟子“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的政治主张,制定的清查与核实土地占有状况的措施。“经界法”清查出了隐田、挟户,达到了均税的目的,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却触犯了大地主和部分官僚的利益,他们群起攻击李椿年和“经界法”,使有的地方不能推行。朱熹就是因为在担任漳州知州时,在当地推行“经界法”受阻而忧愤辞官的。

面对种种阻力,刘爚没有退缩,他攻坚克难,在山阴县做好了丈量土体工作,成功施行“经界法”。他精明干练的施政能力很快受到上级赏识,不久调任饶州录事。

在饶州,刘爚很受太守孙绍的器重,凭着极强的政务处理能力,州里很多政务都由其处理。他成为孙绍的得力干将,却引起同僚黄奕的妒忌。黄奕使尽手段,想找出刘爚贪污的把柄,没想到刘爚非常清廉,毫无贪腐行为,让黄奕羞愧不已。

调任连城县令时,刘爚不断申奏,免除各种不合理赋税,减轻百姓负担,修葺县学,讲论朱子理学……转任闽县知县时,他大刀阔斧改革,及时处理多年积案,惩处一批豪强,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刘爚每到一处上任,总是以当地百姓的利益为重,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一直谨守师道,尊崇传播理学,施行儒家仁政。为地方官时,匡世济民,整顿学校,教化乡里。他当上朝廷大员后,积极建言献策,力革弊政。

刘爚是朱熹弟子中最有施政能力的政治精英,纵观他一生,从乾道八年(1172)考取功名入仕开始,到嘉定九年(1216)去世为止,为官44年,官至工部尚书,卒后被赠金紫光禄大夫,封建阳开国男。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