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朱熹:籍贯建州建阳 祖籍徽州婺源
2017-10-30 08:56:18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朱熹(1130─1200)的祖籍原在北方。朱熹说:“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唐天祐中,陶雅为歙州(按即徽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瓌领兵三千戍之。……子孙因家焉。”(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朱瓌为婺源初祖,朱熹为其九世孙。朱熹的祖父朱森、父朱松入闽定居,朱熹尊父遗言入籍建州建阳。这样,朱熹的籍贯便有建州建阳说、徽州婺源说。本文据入闽朱氏事迹和传统籍贯论说,说明朱熹的籍贯建州建阳,祖籍徽州婺源。朱熹是福建人。

一、朱熹以上三世迁闽定居

按照中国的传统,一般在新住地居住三代后方可改变自己的籍贯。朱森、朱松入闽,至朱熹已是三代,朱熹还说“居闽五世”(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他是包括自己的子孙。也可以参考当今国家的规定。公安部1995年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地;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199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下发的《干部履历表·填表说明》规定:祖父或曾祖父出生地和其长久居住地做为某个人的籍贯。

朱熹祖父朱森、父朱松和朱熹本人,他们在福建的事迹,不仅长久居住,而且决意定居于福建,入籍于建州建阳。

(一)朱森举家迁闽定居

朱熹的曾祖父朱绚的次子朱森(1075─1125),即朱熹祖父,赠承事郎。朱森是儒学家。他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世矣。”(朱松《承事府君行状》)朱森兄弟4人,兄和2个弟弟早逝,婺源朱氏此支脉唯是朱森(清光绪《续修紫阳堂朱氏家乘·朱氏系图》)。北宋重和元年(1118),朱松登第进士,以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被任命为福建路建州(府治在今建瓯)政和县尉。朱森对婺源祖传遗产作了处理,“质先业百亩”(元虞集《朱氏家庙复田记》),于宣和五年(1123),趁其子朱松赴任,举家8口人全部随之,迁入福建:朱森夫妇,三子(松、柽、槔)、二女、媳(朱松妻)。朱熹说:“先世南来,八人度关岭(按仙霞岭)入闽。”(朱熹《与程允夫书》)一般认为,朱森举家迁入福建是为避方腊乱。其实,当时方腊起义(1120─1121)已被镇压下去,婺源一带社会趋于安定(清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卷一),乱不是主原因。朱熹远祖历代多为仕宦之家,大都置有较多田产,至朱森以上“三世皆不仕”(朱熹《朱府君迁墓记》)。当时朱森这支朱家近乎败落,在很大程度上是企图寻找新的发展契机。可是,朱森到福建仅2年即逝,葬于政和护国寺侧。朱熹的父亲朱松在讲到自己少年时家中的经济状况时说:“某少贫贱,进不能操十百之金,贸易取资,以长雄一乡;退不能求百亩之田,于长山大谷之中,躬耕以为养。自顾其家,四壁萧然,沟壑之忧,近在朝夕。”(《韦斋集·上赵漕书》)朱松虽有言过其实,“故乡无厚业”(《韦斋集·送五二郎读书诗》)是事实。朱松说:“先世之业呜咽流涕,奉养日短为终身之忧。”(朱松《承事府君行状》)“饥寒之忧,朝不保夕。”(《韦斋集·上赵漕书》)可见,朱森举家入闽是拟定居发展,近乎移民。

(二)朱松入闽即决意入籍建阳

朱松也和朱森一样,定居于闽之志早决。当朱松的岳父祝确劝其回婺源时,婉言谢绝。朱松在给其信中说:“婺源先庐所在,兴寐未尝忘也。来书相劝以归,当俟国家克复中州,南北大定,归未晚。”(《韦斋集·与祝公书》)明知“南北大定”几乎不可能,显然是托词。

朱松入闽后,社会动乱,避难辗转各地,始终不出福建范围,更不回故乡婺源。宣和五年(1123)八月,朱松27岁,任政和县尉,举家居政和,住官舍。此首次居政和,5年。“云根书院,在政和县治西五十余步。宋宣和间,县尉朱松建”(明嘉靖《建宁府志·学校》)。建炎二年(1128)七月至次年十二月,朱松举家居尤溪,其中约1年任尤溪县尉,住官舍。这是首次居尤溪。建炎三年十二月至建炎四年五月,举家居政和垄寺,约5个月。建炎四年(1130)五月至绍兴元年(1131)冬,举家居尤溪郑安道的南溪别墅。朱熹就在这年的九月十五日出生于此。居此约1年半。朱松在《与祝公书》中说:“去年十二月初,……携家上政和,寓垄寺。(按今年)五月初,闻龚仪叛兵烧处州,入龙泉,买舟仓皇携家下南剑,入尤溪。而某自以单车下福唐(按福州),见程帅。……闻贼兵破松溪隘,骎骎东下,已入建州,攻南剑甚急。某又匆匆自间道还尤溪,六月十四日早到县,而贼兵已在十数里外矣。幸二舍弟已搬家深遯,是日即刻与县官同走至家间所遁处。……家中上下幸皆无恙,而随行及留寓舍中衣物、文字之类,皆无所损失。”(朱熹《韦斋与祝公书跋》)绍兴元年冬至第二年春,又举家居长溪(今霞浦县)龟龄寺。绍兴二年春,朱松“欲携家之福州,度鸡屿洋,卜寓桐江,不果”(《韦斋集》卷首《韦斋年谱》)。绍兴三年,朱松寄家属于浦城,赴召杭州,后举家居政和,约1年。次年,朱松的母亲程氏(朱森妻)病逝,葬母于政和将溪;同年,朱松举家居尤溪,寓南溪别墅,约3年。绍兴七年(1137),朱松41岁,举家迁居建瓯:“遂筑精舍(按建州城南)于环溪之上,迁居焉。时文公已八岁矣。”(《韦斋集》卷首《韦斋年谱》)早在建炎四年(1130)六月,朱松说:“某与徐侯有卜居村落之约。每诵杜子美‘白沙翠竹江村路,相送柴门月色新’。徐侯今已迁居浮流(按永安),仆亦寻屋一区,冀必得之,庶几遂践旧约之言。”(《韦斋集》卷六)是年,朱松还举家居建阳城关其妹夫家。朱熹说:“绍兴庚申,熹年十一,先君罢官行朝,来寓建阳,登高丘氏之居。”(《跋韦斋书<昆阳赋>》)是年,朱松罢朝官,知饶州,辞;得台州崇道观祠禄,寓于建阳。朱松说:“余方食崇道之禄,来客于建(阳)。”(《韦斋集·富沙驿记》)不久,朱松举家又回建瓯,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三月,卒于环溪精舍。遵朱松遗嘱,次年祝夫人携子熹等居崇安五夫。朱松在闽20年,举家迁居多次,始终未离开福建。这是因为,朱松早已决定不回原籍婺源。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