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朱子理学”之经学思想 (下)
2017-11-17 10:37:5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2、“五经”新解。

朱熹不仅深入研究注释“四书”,而且也高度重视对“五经”(即《易经》、《诗经》、《礼记》、《尚书》、《春秋》)作新的解释,将其纳入经学体系。

一是《易经》新解。《易经》,即周易,为占卦爻用书。朱熹首先正本清源,揭开神秘面纱,体现原始初民朴素的意象思维,表达某些哲学思想的萌芽。他曰:“《易》本为卜筮而作,古人淳质,初无文义,故画卦爻以开物成务。”(开物成务,指通晓万物之理,按理办理,得到成功)这是说,上古之民缺乏多方面知识,出行办事都要进行占卜吉凶是非,以求得理由,才决定是否行动,取得事业成功,即是《易经》本意。

他也认为,《易》学有高度理论思维,充满哲理,即讲理入道(指儒家道统),训戒教人,变化发展,直至修身治国,具有实用价值。正如他曰:“《易》之所言,天地自然之理”,“《易》中自具得许多道理,便是教人穷理,循理”,“而因之教人为善”,“所以修身治国皆有用”。从而,朱熹建立起集程颐义理、邵雍象数和他自己占卜学三位一体的易学体系。

二是《诗经》新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朱熹认为《诗经》是儒家言志。主要是歌颂人民勤劳、勇敢、向往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也有采集民间歌谣,给予积极肯定,高度评价。对于《诗》中一些男女私奔淫乱之作,他提出要以“彼虽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无邪之思读之”,来维护孔子“思无邪”的千年诗教。

并且,朱熹要求把《诗经》当作是教育人为善去恶、正心诚意的教材,曰:“读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此《诗》之立教如此,可以感发人之善心,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兴于《诗》,兴此心也……必能兴起其善心,惩创其恶志,便是兴于《诗》之功”。

三是《礼记》新解。《礼记》,即古代各种礼仪论著选集。朱熹认为礼很重要,十分重视礼学,曰:“国以礼为本”,“礼为人之本”,“人有礼则生,而所以治理爱人,非礼不可”,“人者,位于天地之间,立乎万物之上……尊卑分类,不设而彰,圣人循此,制为冠、婚、丧、祭、朝、聘、射、飨之礼,以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义……故所以行其身、与其家、与其国、与其天下,礼治则治,礼乱则乱,礼存则存,礼亡则亡”。这说明礼是为人处世、直至治国理政的根本,因为礼能教化人民,规范人们行为,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达到国家有序安定。

同时,他提出更革古礼,曰:“古礼繁缛……不若只就今人所行礼中删修”,“周礼太繁细……必须参酌古今,别自制为礼而行之”。为便于今世,以社会风教实用为主。

并且,朱熹以思辨精神,根据古训《孝经》著述了《孝经刊误》,确立了尊孔崇孝的“孝经学”,作为礼学一部分。他为高足蔡元定修改完成《律吕新书》,又作序,总结周、秦以来的乐理乐章,想为抗金复国之日复兴礼乐之用,也成为礼学的组成部分。

四是《尚书》新解。《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的追述汇编。朱熹认为,对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要通贯文意,阐发义理,探明古时帝王的圣人之心,反身内求道德修养,由书求心,由心求道,由道求治,由治得传承之经验,达到治国平天下。正如他曰:“若《尚书》,却只说治国平天下许多事较详”,“其所以治心修身处,虽为人主言……宜取细读,极好”,“须要考历代之变……如尧,则考其所以治民;舜,则考其所以事君”。

五是《春秋》新解。《春秋》,是编年体记述春秋时代历史。朱熹认为,《春秋》是史,不是经,要以史样看,但对《春秋》的意义评价很高:

“《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霸。”

“圣人作《春秋》,正欲褒善贬恶,示万世不易之法”。

“《春秋》只是直载当时之事,要见当时治乱兴衰”。

“从书其事,使人自观之,以为鉴戒尔”。

“《春秋》本是明道正谊之书”。

以上是说,《春秋》是一部指导国家治乱兴盛、取得历史经验之书,要作为万世之明鉴。一方面强烈反映民族主义思想,反对异族入侵,维护华夏汉族安全;另一方面,希望以夏化夷,即以华夏优秀文化引领、影响少数民族,实现中华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林克敏)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