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罗小平:朱子之理与陆九渊之心的比较研究
2017-12-12 10:49:30  来源:中国朱子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一、朱子之理与陆子之心

朱熹与陆九渊都是宋代两位著名的理学家,“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1](《宋元学案》卷首)虽然他们都传承了儒学和二程理学,但学术倾向颇有不同,其中分歧最大的是认识论,即以何为世界的本原。前者主“理”,即以“理”为本体;后者主“心”,即以心为本体,由此成为宋代理学最受关注话语,至今学界仍然没有做出一个实质性的解答。

(一)朱子之理的来源

“理”是宋代理学的重要哲学思想概念,以朱熹为代表。其来源受《庄子》“庖丁解牛”的启发而引伸出条理、文路子的思维,进而推致阴阳五行不失条绪有了理的概念。至了宋代,北方理学家提出了理的命题,代表人物是周敦颐、二程、张载等,他们以“理”为世界的本体,分别创立了濂学、洛学和关学。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程颢、程颐之父程珦任江南东道虔州南安军副职时,周敦颐主刑狱。因周敦颐学术渊博,程珦让程颢两兄弟从其学,是理学的重要创始人。史载:“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及弟颐实生,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2](《宋史》卷四二七)

周敦颐作《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始终”,以“无极而太极”论天地之化:“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3](同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参化,化生万物。由是,太极被赋于了理的概念,在理学家的眼里,宇宙万物由理而生。“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4](《宋元学案》卷十一)被称为“天生之完器” [5](同上)近于颜子程颢自家体贴出“天理”二字;其弟程颐更对天理作了发挥,提出“ 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6](同上,卷十五),而人与物同为一理,理成为万物的本原。他们以理为世界的本体,认为“天地间无一物无阴阳” [7](同上),强调人类也应类法自然,以期“明于庶物而察于人伦,务于穷神知化而能开物成务”[8](同上,卷十四)、“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9](同上,卷十三)

朱熹继承了北宋诸子的理学思想,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有“理”就有万物,万物发源于“理”。他说:“太极只是一个‘理’字。”[10](《朱子语类》卷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11](同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 [12](同上)可见,在朱熹的哲学世界里,理是构成万物的本体,有理而后有物,理在物先,甚至在万物之先。没有“理”就没有万物。他说:“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13](同上)“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14](同上)“若无太极,便不翻了天地!”[15](同上)“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16] (同上)

太极是理的总名,在此之下又各有太极、各具其理。他说:“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17](同上)天地之间凡物都是由理而派生,由理而变化、发展。“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18](同上)理生天地、生万物、载万物。朱熹认为理无处不在,大事有大事之理,小事有小事之理。他说:“小小之物,生理具悉。”[19](同上,卷九十七)理与气同时存在,但同原而异质,“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20](同上,卷一)理是本,气是形成万物的质,“先有个理了,却有气。气积为质,而性具焉”。[21] (同上)“性者,人生所禀之天理也”。 [22](《孟子集注》)但受禀于天理之气,物物不同。程颢说:“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23](《宋元学案》卷十五)朱熹认同此说,认为性为与生俱来的资质,但因万物各具其理,物物禀受不同,资质各有不同。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