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罗小平:文化与文明
2018-01-26 10:22:38  来源:中国朱子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文化与文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成果,有文化才有文明,这是亘古不变的古训。文化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有怎样的物质基础,就有怎样的文化,而文明又以文化为基础,有一定的文化也应该有相应的文明。但就当今社会而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脱节,文化与文明相脱节,给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带来尴尬。本文就文化与文明作粗浅的分析,并从朱子学对当今社会建设的意义作一些探讨,以期对匡助社会建设有所稗益。

一、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与文明是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两个概念,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文化与文明具有深厚的意蕴。《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由此可见,“文化”的“文”有温文、温和之意,“文化”就是潜移默化,以“文”“化”之;而“文明”就是“文”而化之的程度,是一定物质条件下明达的程度。所以《辞海》、《词典》中说“文明”是“开化的程度”,也就是进步的程度,即“人类社会进步状态”。(《辞海》,中国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534页)

从人类社会的进程看,经济是基础,文化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文明又以文化为基础。文化与文明统一于一体,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成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理想的社会发展进程是文明与文化相适应,有什么程度(水平)的文化就应该有什么程度(水平、品质)的文明。也可以这么说,文化越高,开化进步的程度越高,文明的程度越高,和谐的程度越高,社会的品质也就越高。

文化与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离开文化的文明,也没有离开文明的文化。离开文化的文明是原始简单的文明,离开文明的文化是虚无的文化。当然,文化是文明的基础并非绝对,二者并不等量齐观,或者说文化与文明有时并不完全同步。有文化必须有相应的文明,但文明不以文化作为绝对基础,文明的程度有可能高于文化,即使没有文化(知识、能力、技艺),或者文化程度不高,也必须有起码的文明,因为人在万物中最有灵性。人与物的区别直观上看是头长的方向不同,朱熹说,“草木头生向下,尾反在上”、“禽兽首多横,所以无智”,而人“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平正端直,以其受天地之正气,所以识道理,有知识”。(《朱子语类》卷四《性理一》,第65页。以下简称《语类》)人的头在上,得天地之正气且气通;物的头下长、横长,天地之气偏且塞。

上述可知,人的自然形体造就了天生的禀质,无论是否有文化,都必须有起码的天地正气,有起码的文明,否则与草木、禽兽无异。没有正气和文明,整个社会就会乱而无序,社会建设就无章可循。

二、当今社会文明的缺陷

朱熹说:“天地之间,无非是天理人欲。”所谓天理,就是本然如此;所谓人欲,就是不应该如此,也就是本然的反面。朱熹告诉人们说天理人欲只是一个大纲,其下有条目(同上,卷一百一十七《朱子十四》,第2824页),就是说何为天理人欲有详细的解释。他举生活事例说:“如做器具,固是教人要做得好,不成要做得不好!好底是天理,不好底是人欲。”(同上)可见,天理是最高的准则,也是最普遍的准则,或者说天理就是人们所说的常理。对照朱熹的天理人欲观,我们可以发现当今社会文明缺失的种种表现。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