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罗小平:文化与文明
2018-01-26 10:22:38  来源:中国朱子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1、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现代工业的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工业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没有带来相应的精神文明,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是近二三十年的国人关注的话题。掠夺式开发,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加上资源高消耗、管理不到位,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尽管媒体多有曝光,有关部门也加大了查处力度,但仍然时有发生。另一种情况是,长期以来存在垃圾倒入河中的陋习,溪流河道成为藏污纳垢场所,此类事频频见诸报端。

闽北也不例外,许多乡村把河道当垃圾场,触目惊心,原来一泓清流成了黑水沟。学子朗诵《朱子家训》琅琅之声闻犹在耳,而校园外大道旁却堆满垃圾。现代乡村物质生活普遍提高,文明素质却普遍下降,白色垃圾在乡村随处可见,甚至卖不出去或吃不了桔子倾入河中,造成数十公里河道的污染。今年4月30日《闽北日报》公布的《南平县(市、区)4月份环境卫生督查考评情况》列出环境污染的地方达百处之多,但笔者所见或被人称为“恐怖”、“人类不宜居住的地方”还不在其列。

2、诚信失缺、产品伪劣。诚实是传统儒学和朱子理学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诚实就是真实无妄,诚实做人、诚实做事,才符合天理。

道德失缺延伸在经济领域,是诚信危机、利己主义膨胀,假烟、假酒、假米、假水、假种子、假药、假电器、假服装、假汽车(报废车上路运行)等无所不有,大凡能举出的物品,都有假的可能,防不胜防。许多人都有过近似被骗的经历,刚吃过不久的食品,被曝含有毒素;刚服过药物,被曝是鞋底做的胶囊;刚喝过的酒,被曝有害物超标。更有输液塑料管等医疗垃圾做成食的品袋,里面还有血迹,令人胆战心惊。诚信失缺还导致豆腐渣公路、豆腐渣桥梁、豆腐渣房屋、豆腐渣校舍的频繁出现。人们用“没有什么东西不假”来形容当今道德缺失的表现,此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假冒伪劣无所不有却是事实。

3、私意作祟,执事不公。修身、齐家是做人做事的基础,每个公民虽然职业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基本的道德还必须操守。作为公职人员更应当如此,因为私意长而公心殁。朱熹说:“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有一个邪正。〔《语类》卷十三《学七》,第228页〕强调要“天理人欲,义利公私,分别得明”。(同上,卷一百一十七《朱子十四》,第2819页)

朱熹所说的“公”是指天理。他说:“日用之间,见得天理流行。”(同上,卷四十《论语二十二》,第1027页)为人处事尊循天理就是公,违背天理就是私。私意作祟做事自然不公,不公就会引发纠纷矛盾。所以,古代乡村发生纠纷时常常找当地宿老,他们秉公调解纠纷,受到人们的敬重。

生活日用讲公,作为公职人员更须有公心。但现实中,常常有违背天理之事发生。甲乙两家山地紧邻,甲植以杉,乙种毛竹,乙家竹笋长到甲家杉地,诉诸法律。因公职人员与竹山经营者有故,竟两次“延长审限”(每次6个月),甚至想以“事实(竹笋所在)为依据,判定此案。一个连百姓就能断定的案子,竟然在执事者手上周旋了一年,增加行政成本不说,更给当事人造成损失,降低了公信度。现实中不少纠纷之所以激化,导致矛盾升级,酿成惨案血案与私意之偏、执事不公有关。

4、风俗不正、人际不和。笔者手中有一本佛教经典《玉历宝钞》,其中收录1997年《北京青年报》刊登的《当缺德成为习惯》的文章,文中列举从空中落下的香蕉皮、瓶子,随处丢垃圾,公共设施被拆、被砸、被盗等不良现象。

此类事在现实中不胜枚举。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见怪不怪,破坏公共设施的丑陋现象屡见不鲜。每年台风来袭,媒体提前预告提醒沿街住户管好花盆,但许多人无动于衷。甚至有住户在凉台小铁条上搭花架,有人提醒时回道:“赔得起!”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