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罗小平:文化与文明
2018-01-26 10:22:38  来源:中国朱子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现代居室生活产生了陌生感,更为麻烦的是不自觉的居民把家当成豢养场,鸡、猫、狗叫声扰民。友人告知,有邻一家,原本彼此相安。不知什么时候养起了一条狗,一下班或一出门就听到狂叫;晚上看电视、看书、查资料或闭目养神也不时听到狗的剌耳嚎叫,搅得心神不宁。在其门上贴“家是生老病死的地方,不是豢养场”、“没有理由让别人一回家就听到你家狗叫,你家爱听人家未必爱听,你家喜欢人家未必喜欢”等提示,但多次交涉无果,甚至回答说“时间还早”。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休假在家,或是在家养病,只要没有睡觉都可以让你听到狗叫。

有人说“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的核心思想,从上述所例也不无道理:假食品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此欲岂不当灭;执事不公,失信于民,此欲岂不当灭;一家养狗,四邻遭殃,此欲岂不当灭;假药延误疾病医治,此欲岂不当灭;豆腐渣工程,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此欲岂不当灭……

没有文明的社会,人人都有缺德的自由。很多人之所以不敢缺德,是因为有起码的羞恶之心。因为朱熹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无辞逊之心,非人也。”(同上,卷一百一十八《朱子十五》,第2846页)这个羞恶之心不是来自行政强制,而是来自文化自觉、道德自觉、文明自觉。朱子文化讲的就是做人做事的学问,是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学问。

朱子学在宋代以后成为官方的哲学思想,成为国学,以闽北为中心传播海内外,是因为它有价值,而这个价值是因为它有使用价值,对社会起到化民正俗的作用。一部《朱子语类》,包含着许多人生观、价值观、修养观、义利观、道德观、知行观、践履观,是提升生命境界的养分。

但是,今天的朱子学没有沿着古人的理路发展,而是在“多说上达”上下功夫。一讲朱熹,就以他“琴书四十年”为荣;一说朱子学,就以其为“后孔子主义”为荣,而不是把朱子学转化为现实利用,不是把它作为修己治人、化民成俗的一份精神滋养,不是把它作为社会建设的思想动力。我相信,上述例举的生态恶化的制造者、把河道当垃圾场的商家、养狗扰民的居民,在利禄场上肯定是一种谦谦君子的形象,在申论或其它笔墨中肯定也会给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甚至可能成文可观。这就是理学家所说体用不一、知行不一的弊端。杨时针贬道:“谓学校以分数多少校士人文章,使之胸中日夕只在利害上,如此作人,要何用!”(《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

三、重视朱子文化对社会建设的作用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突显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和意义,这一背景下各种文化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但是,我们发现一方面是文化意义的强调,另一方面是道德的缺失,文化与文明没有同步发展,甚至文明落后于文化。究其原因是缺乏对文化的目的和作用的理解,缺乏文化对社会建设作用的理解,也就是朱子文化的转化利用存在滞碍。朱子文化“理”的内容赋予其对社会建设的作用,闽北虽然极少有上述例举的造假、豆腐渣工程,但既然朱子学发韧于闽北,且是做人做事的学问,应当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体现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1、精义入神,涵养自觉。朱子文化的内容虽广,但“理一”或“一理”是主轴,圣贤言语中仁、义之理需要穷究洞贯,才能“精义入神”,使公民担当道义,在生活日用中承担起社会责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