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品茗悟理。朱熹多年养成喝茶习惯,主要用以解渴与清神。据门人记载:先生因吃茶罢,曰:“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38,第3294页)朱熹为人们常说的“先苦后甜”找到答案。朱熹讲一诚二杂之理:“只为一,便诚;二,便杂。”以茶水纯净来比喻,“如这一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底滋味,便是有物夹杂了,便是二。”(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5,第304页)朱熹评价说“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38,第3294页),道出建茶经过特殊工序制作,成为熟茶,最为淳厚温和。可见,理学家品茗,超越感官享受,并向弟子阐述“甘甜”、“纯真”与“中庸”的哲理思想。这种从日常生活体味哲理的智慧,对当下人来说,当有启发作用。 4、引茶入诗。喝茶属于饮食文化,是百姓寻常事,而写茶诗则展示了文人的闲情雅致。“行看靓艳须携酒,坐对清阴只煮茶。”(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3《伏读秀野刘丈闲居十五咏谨次高韵率易拜呈伏乞痛加绳削是所愿望》,第326页)描画出刘韫卸任赋闲在武夷山下的生活侧面。“只待两公高宴罢,却携茶鼎上渔舟。”(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再次王宰韵》,第355页)朱熹乃因生病止酒,不能与崇安县令王齐贤、刘韫一同踏雪寻梅,酒后品茗。朱熹卸任知南康军,回到五夫,带来庐山“云居”茶与亲朋好友分享,“庐阜归来只短笻,解包茶茗粗能供。”(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8《晚雨凉甚偶得小诗请问游山之日并请刘平父作主人二首》,第499页)“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武夷精舍杂咏·茶灶》,第524页)看到九曲清流中突兀的茶灶,浮想联翩。朱熹曾谋划在云谷山建设晦庵草堂,过林下清净生活,有过开辟茶园的蓝图。“携籝北岭西,采撷供茗饮。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云谷二十六咏·茶坂》,第441页)对于长期伏案耕作者来说,啜茶提神,显得非常重要。而朱熹喝茶,清心寡欲,让自己内心回归淡泊的境界。 上述所言,涉及茶叶种植、加工、交易与消费诸多环节,实与农工商等行业关系密切。考察朱熹关心的茶事与茶政,茶饮与茶品,茶诗与茶理,可以解读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而朱熹鼓励茶叶生产,开放市场贸易,改革茶税制度,分享劳动成果,以及中庸思想和品牌意识等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称国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