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陈国代:朱子与茶文化(上)
2018-06-14 09:10:47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朱熹(1130—1200)学识广博,于各种学问都有深究。其学识所及,并非只是传统的经史,而是涉及当时所知的几乎所有学问。朱熹长期生活在武夷山下,以著述讲学为职事,日常生活却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且受南宋饮茶风尚的影响。朱熹没有直接参与茶树种植、茶叶采摘、茶叶加工与销售等庶务,没有撰写专论性文章,但有言“家常茶饭”,把喝茶与吃饭并提,言语朴实,内涵哲理,值得研究。本文将围绕朱熹关注茶叶种植生产、贸易流通与分享劳动成果等方面加以探讨,敬请方家不吝指教。

一、鼓励生产,百工各献技艺,树立品牌意识。

宋代饮茶之风盛行,对茶叶种植也很重视。有人工于百工技艺,促成茶事活动的兴盛。有人问朱熹:“来百工则财用足”。回答说:“既有个国家,则百工所为皆少不得,都要用。若百工聚,则事事皆有,岂不足以足财用乎?”(黎靖德:《朱子语类》卷64,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62页)而社会发展,不断催发百工献艺,譬如织纴可以足布帛,工匠可以足器皿之类,农夫可以足粮食,茶农可以足茶茗,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吃穿住行的需要。朱熹态度明朗地肯定各行各业为社会所付出的努力是有现实意义。

1、心虚理明。朱熹认为,“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黎靖德:《朱子语类》卷6,第104页)理是普遍存在的。朱熹解《论语》“虽小道必有可观章”,举说“如农圃、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黎靖德:《朱子语类》卷51,第1200页)且要人下“格物致知”的工夫,弄清楚其中的“道理”。朱熹把“格物”理解为穷究“物之理”,凡“物”皆有“理”,这些理是惟一普遍之理——天理的表现,因此包括自然之物在内的所有的物都值得去穷究。“但能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5《经筵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07页)“虽百工技艺做得精者,也是他心虚理明,所以做得来精。”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心诚意纯,肯下功夫虚心学习,不断钻研专业,才能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应用自如。这个道理,同样适合茶业从事者。

2、鼓励生产。朱熹说:“今人之于物,苟施种植之功,至于日至之时,则自然成熟。”(黎靖德:《朱子语类》卷52,第1267页)其中讲究“种植之功”,揭示人的能动性在生产中所具有的创造性。朱熹长期生活在农村,耳濡目染农事活动,知道有劳有得。“种田固是本业,然粟豆麻麦、菜蔬茄芋之属,亦是可食之物。若能种植,青黄未交得以接济,不为无补。”(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00《劝农文》,第4625页)茶叶是经济作物,种植生产能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显然也是值得鼓励。朱熹认为作州县长官,必须劝农桑,大力鼓励百姓种植经济作物。“劝课农桑等事,也须是自家不惮勤劳,亲履畎亩,与他勾当。”(黎靖德:《朱子语类》卷43,第1098页)南宋时期的州县长官几乎是读书登第入仕之人,要不怕劳苦,亲自到田间地头,参与其中料理,毕竟读书人拥有广博知识,懂得天地造化原理,能用理论指导实践。朱熹的观点为突飞猛进发展的现代茶学所印证。

3、按时劳作。黄帝仰天察地,得蓍以推算历数,於是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司马迁:《史记》卷1,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页),随后便有推策迎日,指导生产,春播,夏种,秋收,冬藏。朱熹以一年四季的观点来认识整个自然界,认为“冬寒夏热,春荣秋枯,此理之正也”(黎靖德:《朱子语类》卷3,第38页)。“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第11页)“岁月日时既定,则百工之事可考其成。”(黎靖德:《朱子语类》卷78,第1991页)朝廷颁历于天下,明确了四季节候,百姓知道阴阳变化,从而掌握日照与雨水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会错过种植或采收时节,才有好收成,如“建宁腊茶,北苑为第一,其最佳者曰社前,次曰火前,又曰雨前,所以供玉食,备赐予。”(脱脱等:《宋史》卷184,中华书局,2017年重版,第4509页)可以看出,名闻遐迩的北苑贡茶,采收是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因此按时劳作,有其内在道理,显得重要。

4、精品意识。在《论语》中记录子夏之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朱熹强调说“居肆必须务成其事。”这里的“肆”应当是指条件好的劳动场所。有好条件,更要把事做好,关键在于做事的人掌握技能熟练程度。“百工技艺,也只要熟,熟则精,精则巧。”(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04,第2617页)精通业务,熟能生巧。心灵加上手巧,才能生产出精品来。此原理亦适合于茶叶生产。宋代的茶叶形态,分为片茶和散茶二类。“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唯建、剑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有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以充岁贡及邦国之用。”(脱脱等:《宋史》卷183,第4477页)武夷山下的茶农,掌握茶树年复一年的生命周期,在有文化的官员指导下,讲究种茶、采茶、制茶诸多环节,能分辨出烂石、砾壤、黄土对茶质的影响,能生产出品位不俗的好茶来,其中建州北苑先春龙焙和南剑蒙顶石花露,在宋代就是茶之极品。(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42《香茶门》,四库本第1页)据《旧唐书》卷二十下记载,福建在唐后期就“供进蜡面茶”。欧阳修说“腊茶出於剑建,草茶盛於两浙。”(《归田录》卷上)从“自是唯腊茶禁如旧,余茶肆行天下矣”(脱脱等:《宋史》卷184,第4497页),也可以看出腊茶的地位之高。朱熹不赞同张栻“草茶如草泽高人,腊茶如台阁胜士”之说,认为“似他之说,则俗了建茶。”(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38,第3294页)言下之意,便是自觉维护建茶的品牌形象。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