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少年时期的朱熹
2018-06-28 08:37:0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南宋建炎四年(1130),朱子出生在福建尤溪城南的郑安道宅。朱子天性好学,善于思考。四岁时的中秋节晚上,一家人在赏月,父亲指着天空,告诉朱子那是“天”。朱子反问道:“天之上何物?”朱松不能回答,惊喜地自慰:“此子或可望也。”这就是后人所传“朱子问天”的故事。

绍兴七年(1137),朱松入朝做官,由于其父朱松主张抗金,反对议和,被罢免官职,逐出京城,他带着儿子和妻子移居建安也就是今天的建瓯。少年朱子常与邻里小儿在沙滩嬉戏,并用手在沙滩画卦,留下坐沙画卦的佳话。朱子幼年异秉,颖悟早慧,诵读《孝经》时,在书上写道“不若是,非人也”。在朱松精心教导下,朱子诗文颇有长进,长辈们称赞他能运笔生风。少年朱子时常聆听朱松与亲朋故友商谈抗金救国,对国家前途充满忧虑。

绍兴十三年(1143)暮春,朱松因忧愤成疾,病逝于环溪精舍,年仅四十七岁,此时朱子才十四岁。临终前,朱松给崇安五夫(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好友刘子羽写信,让朱子拜其为义父,并从学于武夷三先生,即刘子翚(学者称屏山先生)、刘勉之(学者称白水先生)、胡宪(学者称籍溪先生)。此三人皆为名儒,亦深谙二程理学。

朱松去世后,朱子遵父遗命,与母亲祝夫人迁居五夫。就读于刘子翚的屏山书院、胡宪的私塾等,朱子在三位老师的严格教导下,读了理学先师周敦颐的《爱莲说》后,决心要成为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刘子羽是抗金名将,曾与朱松同朝为官,亦因主张抗金被贬回乡。刘子羽义不忘朱松重托,在屏山脚下,为朱子母子建造了五间住房。为了让朱子不忘祖,记住乡愁,以朱氏婺源故乡紫阳山为鉴,将住宅命名为“紫阳书堂”(后称为紫阳楼)。因朱子往来刘勉之的草堂、胡宪的山居需经过一条巷子,后来,人们把这条巷子称为“朱子巷”。

朱子对刘氏三代祖孙的忠义气节深为敬重,曾写下对联褒颂:“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八闽上郡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