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武夷散记
2018-07-06 09:12:22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下梅村是清代武夷岩茶万里茶道的起点。岩茶到下梅村集中上船,然后到江西河口一路北上,经汉口、襄樊、唐河、社旗、洛阳、晋城、祁县、太原、大同到内蒙归化(今呼和浩特),再经外蒙库伦(今乌兰巴托)到俄罗斯恰克图,全线长约7000余里,是武夷岩茶外销的一条主要茶路。下梅茶业的兴盛,源自当地邹氏家族与山西茶商的联手经营。清顺治年间,邹氏先祖携四个儿子从江西南丰茶溪村迁居下梅,惨淡经营茶业。到康熙年间,生意日渐兴隆,使下梅发展成为晋商在武夷山采购茶叶的集散地。在经营茶叶的过程中,邹氏与山西榆次车辋常氏茶商建立起了牢固的合作关系,生意越做越大,鼎盛时期,邹氏形成了一千多头骆驼的雄厚运力,一年的交易量达到上百万两白银。邹氏发达后,大兴土木,修祠堂,建家庙,起高楼,保留至今。邹氏还投巨资改造了横贯全村的当溪,在沿岸修筑了九处埠头,以利于行筏运茶。《崇安县志》载:“康熙十九年(1680),武夷岩茶集崇安下梅,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由于下梅地处大山深处,受战火兵燹破坏小,许多精美的古代民居得以保留下来,如邹氏祠堂、儒学正堂、参军第、施正堂、闺秀楼、天一井等。这些古民居的主体建筑是传统的木构架,外围风火墙。高耸的风火墙由石砌、土垒、砖斗三部分组成,墙项上还有色彩缤纷的漆画。相邻的风火墙形成一条巷道,给人以迂回曲折的感觉。门楼大多嵌以精致的砖雕,砖雕或饰以花鸟,或饰以山水,或饰以人物。这些雕刻与楼台、屋宇、墙体有机地结合成整体,完美地体现了清代的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下梅村因此成为历史文化名村,开发成一个旅游景点,每日游人如织。人们在这里仿佛又回到了古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一带,是武夷岩茶的主产区,也是很多名茶的发源地。桐木庙湾就是名扬天下的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发源地。桐木是一个行政村,庙湾是其中的一个自然村。这里的茶叶远销世界,又贵又好。据说,第一次远销英国的茶叶就产自这里。当年,英国人从中国引进茶叶后,很快喝上了瘾,再放不下。这也难怪,英伦三岛地盘不大,气候寒冷,出产有限,游牧为主,居民饮食以肉蛋奶居多,蛋白质摄入不少,维生素摄入不足,自然消化不良,寿命有限。这种情况不独英伦三岛如此,所有的游牧民族莫不如此,他们的寿命远没有农耕民族长。唐初文成公主入藏,带入大量蔬菜种子和茶叶等。文成公主入藏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让吐蕃人的寿命大大延长,原因就在蔬菜和茶叶上,让马背上的吐蕃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有益的变化,摄入了生命体必需的维生素,提高了身体的消化功能,从而延长了寿命。英国人习惯喝茶后,不得不大量购买。在当时的英中贸易中,英国输入的是茶叶、丝绸、瓷器等,输出的是呢绒等工业品。但中国是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根本用不着呢绒什么的。不长时间,英国库存白银就告急了,贸易逆差越来越大。情急之下,强盗本性发作,干起了贩毒的勾当,把鸦片输入中国,导致鸦片战争,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谁能想到,这样重大的历史进程,最初的源头,竟然出自如此偏远的一个小山村。

五夫横渠

武夷山之所以成为世界双遗产地之一,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原因在于她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是世界研究理学乃至东方文化的基地。

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卒于孝宗庆元六年(1200)。绍兴十三年(1142),父亲朱松病故,临终前将朱熹母子托付给好友刘子羽。刘子羽是抗金名将,此时遭秦桧陷害,闲居在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家中。他不负好友重托,为朱熹母子构筑了一座楼宅。第二年,14岁的朱熹遵父遗嘱,奉母亲安居于此。因为朱氏祖籍婺源有紫阳山,故将新宅命名为紫阳楼。以后,朱熹又以父亲的印章“紫阳书堂”匾其厅堂。淳熙三年(1192),朱熹举家迁居建阳考亭。他在五夫定居了49年之久,度过了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

紫阳楼在民国初年毁于兵燹,仅存遗址。1998年底,有关方面在原址上按原样重建,作为朱熹故居对外开放。故居仿宋代建筑风格,为歇山顶的闽北民居风格,里面的厅、堂、斋、轩均按朱熹自撰的《名堂室记》进行布局。故居规模不大,朴实无华,客厅、书房,卧室、床柜,天井、照壁……概仍其旧,八百多年前的生活场景一一呈现。故居保留了传统文化特有的原貌,文化气息浓郁得让人震撼,映入眼帘的每一则语录,每一副楹联,都是“存天理,灭人欲;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善为传家宝,忍是积德门”一类的警世格言,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智慧,堪称传统文化的一处圣地。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