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武夷散记
2018-07-06 09:12:22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淳熙五年(1178),朱熹任南康知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淳熙六年(1179),浙东大饥,宰相王淮上奏,建议将时任“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的朱熹,改调浙东负责救荒。朱熹出色地完成了救荒重任。“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朱熹的行政才干,让孝宗也大为惊讶,高兴地对王淮说:“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即便如此,朱熹对那些炙手可热的实职实权,总是尽量回避,能不做就不做,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研究学问、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中。《朱熹传》载:“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纔四十日。”

理学一脉,源自洛学,朱熹本人就是洛学程颢程颐的第五代传人。二程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有谢良佐、杨时、游酢和吕大临,号称“程门四大弟子”。杨时与游酢都是福建人,成语“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杨时于熙宁九年(1076)中进士,不久执师礼拜见程颢,分手时程颢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杨时传罗从彦,罗从彦再传朱松、刘子翚和李侗。朱熹是朱松之子。朱松临终前托妻寄子的好友刘子羽,正是刘子翚之兄。朱熹又是李侗的亲传弟子。本就天资聪颖的朱熹,不仅博览群书,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又有家学渊源,更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师从刘子翚、李侗等大家,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学术根基自然扎得很牢了。

来武夷山前,恰好遇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平生第一次到关中眉县横渠书院拜谒了张载。作为北宋儒学正宗的关学,正是张载所创。张载因久居横渠,被后人尊称为“张横渠”。横渠因此而享大名于千古。

张载祠堂,横渠书院,古柏老桧,遒劲如铁。在张载短暂的宦游生涯中,曾在陕北任过云岩县令,颇有政声。《宋史·张载传》载:“(张载)举进士,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今天宜川县(即宋时云岩县)的民间风俗中,特别是在婚丧嫁娶和养老事长方面,与陕北各县全不相同,还保留着许多古风。这正是先贤遗教,千年不衰,流传至今。

张载生时,关学之盛,不亚洛学。张载与二程父亲是表兄弟,年龄又比二程大十几岁,远离官场,一心向学,学问精纯,自成一家,且学以致用,引得天下学子翘首西望,以成为关学弟子为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横渠的这句名言,千百年来,不知激励了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发有为啊!《张载传》载:“(张载)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与朱熹同时期的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陈亮说:“横渠张先生崛起关西,深思力行而自得之,视二程为外兄弟之子,而相与讲切,无所不尽。”自古对宋儒各家排序虽以“濂、洛、关、闽”居多,但也不乏以“关学”居首者,如明初大臣解缙上奏,建议修书以“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之奥,下及关、闽、濂、洛之传”。再如清初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讲到,南宋末年,学者王应麟与汤斌研究理学,“朝夕讲道,言关、洛、濂、闽、江西之异同。”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