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武夷散记
2018-07-06 09:12:22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张载门下弟子中有许多当世名臣与历史名人,《水浒传》中著名的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就是张载的亲传弟子,后来成为朝廷最为倚重的统军大帅,以一身进退关乎天下社稷安危、亿万苍生命运的国家干城。不幸,张载去世后,弟子中没有像他那样的学问大家,不能广大师门,较为有名的吕大临又投二程门下,后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张载去世后,程颢曾到关中讲学,有的关学弟子也去听讲。关学式微,后继无人,遂使洛学唯我独尊。不少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做了深入研究。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序论》中指出:“呜呼!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学之兴于宋也,周子得二程子而道著。程子之道广,而一时之英才辐辏于其门;张子斅学于关中,其门人未有殆庶者。而当时钜公耆儒如富(弼)、文(彦博)、司马(光)诸公,张子皆以素位隐居而末由相为羽翼。是以其道之行,曾不得与邵康节之数学相与颉颃,而世之信从者寡,故道之诚然者不著,贞邪相竞而互为畸胜。”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中赞同这一观点,认为:“王夫之的话是相当深刻的。没有像洛学那样凭依于以富文司马为代表的豪族集团,是关学异于洛学的社会根源。”这种情况至今依然。文化事业如果没有官方参与,事业必然受限,成就自然有限。如果官方介入太深,又必然会损害到文化事业本身。这对矛盾,引得历代多少文人对官方爱恨交加。以文学评奖为例,不管是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都存在一种情况:单纯从文学角度看,达到获奖水平的大有人在,但奖就那么几个,给谁都说得过去。艺术水平都在同一个层面上,到底谁能获奖,就得看外在的现实政治、经济等因素了。为什么很多人对文学奖有看法,原因就在这里。

当然,在洛学力压关学的过程中,还有其他原因,如历史、时代、地域等因素。金人南侵,北宋沦亡。关中沉沦,中原板荡。宋室南迁,偏安东南。中国文化重心也由北到南,儒释道各种文化形态聚焦于闽浙赣皖交界的武夷山一带。朱熹以儒学为主干,融合佛道之学,建立起了完整严密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理学。自此,理学一脉成为显学,影响后世凡八百年,确是其来有自啊!理宗淳祐元年(1241),朝廷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五人从祀孔子庙,奉为圣贤,享受后人祭祀,确认了他们在儒学中的崇高地位。

从关中横渠到武夷五夫,冥冥之中,我进行了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的溯源之旅。朱熹作为一代大儒,理学集大成者,其思想长期影响中国。南宋以降,无论知识界还是民间,从科举制度到思想观念,从日常生活到风俗民情,无不受到理学的巨大影响。到明代经过王阳明的继承发展,再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的知行合一,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今天,中华文明正面临着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所以称为“复兴”,就是说我们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长期处于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文明顶端,领导着整个人类发展的方向。只是在近二百年内才在工具、科技上落后了,饱受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欺凌。但是,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大海一样的博大胸怀,拥有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所不具备的包容性与适应性,具备融化一切外来文明的超强能力,能够将外来文明转化为滋养我们的新鲜养料,使中华文明的本体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在我看来,所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际上就是要在世界上恢复“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再现“以德怀远,万邦来朝”的盛况。这一切,如果没有中华文化从儒学到理学的一脉相承作为脊梁,何谈复兴?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今天对孔子、孟子、张载、朱熹、王阳明等诸代先贤,评价再高也不过分。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