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武夷
半亩方塘活水来(下)
2018-07-17 09:39:35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800多年前,朱熹每日都会行走在这些街巷,学习讲学或授徒拜师。我在五夫古街一路追寻着朱熹的足迹,那些雕花牌坊、石头门楼、青砖院墙、庙堂、石砌古井、门枕抱鼓石,一一掠过,古街干净整洁,古风韵韵,有朱熹手书的“文明气象”。

在中和坊与儒林坊的交界处,立有“朱子巷”石碑。我在小巷鹅卵石路上行走,朱熹的身影就在巷子里曲折跳跃,两侧的青砖土墙回荡着历史的跫音。朱熹定居五夫近50年间,无论是求学探友,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那些光亮的石头上,也曾留下他的印痕。

在凤凰巷内幽深处,我叩开了朱子社仓的木门。朱熹不仅仅是个“儒生”,他也是务实的,是“先儒经济”的身体力行者。朱子社仓就是朱熹为赈济灾民于乾道七年(1171年)倡议设立,在春夏青黄不接时赈放粮种,冬秋偿清存放,大利于民。朱熹曾撰《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社仓记》一文,并在仓壁上题诗“度质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借以劝戒社仓管理人员。他还亲自订下仓规,同时又指派了几位在当地德高望重办事公正的人,共同管理社仓。 朱子社仓开了南宋救荒的先河,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朝廷将朱熹所呈请施行的《社仓法》颁诏行于诸府各村。

宋朝作为统一的中原王朝,有北方辽、金、西夏的对峙,外患深重,苟且偷安,但同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和最先进的国家,宋代朝政也称得上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开明的,“崇尚文治”,是所谓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

宋代统治集团崇尚文治,重用文臣,倡导科举不分门第,提倡教育和养士,优待知识分子,“不得杀士大夫以及上书言事人”。儒者、文官、诗人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的典型品格,他们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思,“修身齐家”追求理想人格,把“治国平天下”视为崇高的理想追求。朱熹一生就在孜孜以求士人理想人格的最高层次。

而在生活观念上,古代士人大多又奉行“贵适意”的生活观,即考虑问题、决定事情从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愿出发,也就是现代人的“从心”。古代士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唯一的通道就是做官,他们为获功名皓首穷经,取得做官的资格,才能参与国家管理。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年)至绍兴二十五年(1153年),是朱熹的成长年代,当时秦侩独相专权十七年,是宋朝历史上令人窒息的黑暗时代。朱熹在“学而优则仕”的狭窄拥堵通道上,算是幸运的,少年得志,十九岁即金榜题名,赐同进士出身,但此后宦途坎坷。等待补缺三年后,参加朝廷铨试,授予迪功郎,外放泉州府同安县主簿,又家居带职两年才赴任。先后历事南宋高宗、孝宗、宁宗、光宗四朝,累官知南康军、知漳州、潭州。朱熹的七载仕宦虽短,但从地方到朝中,政绩甚佳。

朱熹毕竟还是一个书生,他的中壮年时期,适逢孝宗皇帝在位的隆兴至绍熙二十七年间。史称:“绍熙之前,一时风俗之好尚,为士者喜言时政,为吏者喜立功名。” 于是朱熹,也是一个喜欢动不动就给皇帝写万言书的士子,想以此影响朝中治国思想。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