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青年时期的朱熹
2018-07-20 08:57:32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朱子的父亲朱松四十七岁病逝,临终前,朱松将朱子托付给居住在崇安五夫的好友刘子羽,并拜其为义父。从少年跨入到了青年,朱子读书越发用功。到了十七、八岁时,他开始习读《中庸》《大学》多年苦读终于有了成果。绍兴十七年(1147)八月,朱子在三百多名的考生中以第90名中榜,但年龄最小,主考官评价他说:将来一定是不寻常的人。第二年春,朱子再次进入科场,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礼部会试。经过十几天的诗赋、经义、论策等三场贡院考试及殿试,朱子获赐进士出身。绍兴二十年(1150)春,朱子沿浦城出闽。第一次踏进婺源故土,处理了老家遗留的诸多事务。同时,利用空余时间,与婺源一带的儒学先辈讲论诗赋学问,并收下平生第一批弟子,数月后回闽。

赴任同安

绍兴二十三年(1153)春,朱子又到临安参加了一次官吏选拔考试,被选授为左迪功郎,担任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主簿。在等待朝廷任命文书时,朱子开始涉猎《周易》,当他读到“元亨利贞”的“元”字时,感到“元”乃四德之首,而自己还一事无成,不敢以“元晦”自称,因此改字“仲晦”。

朱子赴任同安地方官时,也是他从政时间最长的一次。绍兴二十三年(1153)七月,朱子到同安任主簿,掌管文书兼管县学。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县署大堂上挂“视民如伤”匾额。意思是,对待百姓疾苦要像看待自己身上的伤痛一样。

朱子勤于公事。上书减免赋税,欲清查版籍田税。他在风沙为害的同安与南安交界的小盈岭上,建造石坊,亲题“同民安”,企求保民平安。朱子重视教育,筹集钱款,修葺县学,还新建了孔庙大成殿、经义阁、教思堂。同时,聘请本县三位进士到县学任教。为朱子重视风俗教化,建苏丞相祠堂,为百姓树立道德的榜样,树立儒学教育正统。针对当地因贫出现的乱婚现象,朱子拟订《申严婚姻状》告示,予以纠正。

绍兴二十六年(1156),朱子三年任满,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据史书记载:同安县“士思其教,民怀其德,不忍其去,立祠学宫”,赞誉同安为“紫阳过化”之地。

拜师延平

朱子在赴同安任职途中,在经过南剑州也就是现在的南平市延平区,特意拜访了李侗。李侗,世称延平先生,是朱子父亲的学友。朱子以佛老之学请教李侗,李侗委婉地要朱子多读圣贤言语,从日常生活小事悟起。

在同安任职的实践上,逐渐认识到“儒理实,佛理空”,禅学是无法解决当前迫切的国计民生问题,因此他的思想开始走向了儒学的轨道。绍兴二十八(1158)正月,为了表示诚心,朱子又从五夫徒步三百里到南剑州,执弟子礼,正式拜李侗为师。朱子不仅从李侗那里学到了居敬持志涵养工夫,而且把儒家学说用于经邦济世。朱子在师从李侗的十年间,校订了《谢上蔡语录》,撰写了《论语纂训序》《论语要义》《论语训蒙口义》等,并将自己与李侗的论学的语录编成《延平答问》。

在李侗的指导和自身努力下,朱子学问猛进。在治学的过程中,朱子悟出了儒学的真谛,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春日》和《观书有感》诗作。“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清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中指出,这个源头就是儒家学说与河洛之学。而让源头活水在心中流淌不息的,就是诸多前贤的思想不断传递。

潭溪悟道

朱子回到五夫,专心致志钻研儒学。期间,朝廷多次任命派遣,但朱子无意做官,并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向朝廷请祠。

朱子深感君主心术正与不正,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朱子认为,儒家经典是治世之书,有明学术、正人心、拨乱反正之功。但是,自孔孟之后,儒道不明,于是他仿效孔子,一边读书讲学,一边著述见志,并确定了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重点,开始构思《四书集注》的创作方向。朱子在对《中庸》深入研读后,结合李侗的教导,对“已发未发”有了领悟。这个“悟”,表明朱子已成为承接“南道”理学精髓的自觉者,又标志着朱子在思想世界上与佛学告别,成为其理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因此,朱子所居住过的地方有潭溪,后人又称之为“潭溪悟道”。朱子对潭溪之畔的紫阳楼一片深情,晚年写下了《怀潭溪旧居》。他在怀念故居的同时,也表现出他这一阶段理学思想的发展、成熟与升华。

朱子既是教育家,也是匡扶济世的实践者。乾道七年(1171),他在五夫创建社仓,开救荒之先河,是古代恤民的一大创举,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在中国荒政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后来,朱子曾多次被朝廷委派到南康(今江西星子县)、浙东(今江苏镇江)等地办理荒政,用社仓法赈济灾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朝廷的认可和后世的效仿。

(摘自《朱子文化简明读本》福建教育出版社 黄靓整理 绘图:顾志珊)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