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朱熹园·精神的圣地
2019-01-09 09:11:08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为武夷山留诗,诗曰“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而武夷山被评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功不可没。


九曲溪畔平林渡,隐屏峰下绿萌中。左边是去“天游峰”,游人络绎不绝; 右边前往“朱熹园”,行人门可罗雀。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右边。毕竟当过语文教师的我,去礼拜“传道授业解惑”的前辈应该是情理之中。地处东南丘陵的福建,文化底蕴比起江浙显然要逊色不少,幸亏有出生在福建尤溪县的朱熹为闽人“骄傲”一回!


绿茵之中,走近一看,背山面水端坐着的正是朱老夫子塑像。他左手扶额头,右手放膝盖,目光慈祥,静静地在沉思人生。塑像身后就是他所创建的“武夷精舍”,如今的朱熹园。


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和朱文公祠, 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民办公助的“私立大学”。朱熹在此讲学7年之久,最重要的论著《四书集注》就在此完成。今人在此原址上新建朱熹园,又称朱子文化博览园,占地2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内有重建的“武夷书院”、朱熹雕像等。其中武夷书院是朱熹园主体,书院由牌坊、三进殿及廊抚组成。


走进“武夷精舍”的牌坊,一眼就瞥见前殿的一副门联,联曰:“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12字就言简意赅总结了朱熹承前启后的思想成就。


断壁残垣,依稀让人感悟历史的沧桑;石头镌刻着的书院全景,仿佛让人感受昔日的盛况。但此时已听不到朱子的抑扬顿挫,也听不到学子的朗朗书声,只有不疲倦的蝉声此起彼伏。园内还有曲指可数的游客,其中有我,还在一幅“静中气象”匾额下发呆。我曾读过林语堂先生的《人生的盛宴》。他在《论中外的国民性》指出:中国人的美德是静的美德,主宽主柔,主知足常乐,主和平敦厚。“静中气象”是清初康熙皇帝褒奖朱熹老师李侗的御笔。据某位学者说: “静中气象”是一个偏正词组,“气象”是中心词,“静中”是对中心词的限定,因此“静”是“气象”的过程,是“气象”的酿造;“气象”是“静”的结果,是“静”的呈现。李侗之“静”是其理学的表现方式,其中蕴含着深邃的为学功夫。“气象”无独有偶,曾任浙东巡抚的朱熹,也为温州江心屿上的江心寺,所书匾额“开天气象”。


墙上挂着孔子的画像,课堂中有朱老师的蜡像,讲台下有一排桌凳。壁上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朱子学说的核心思想。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朱夫子的魅力由此可见。朱子理学不但攸关中国之命运,也影响到了外部世界。特别是东亚地区,甚至有史学家把中国和周边一些国家称为“儒家文化圈”。在文化大革命中,朱子这一偶像与其他中国文化圣哲的形象一道,被无情地“革命”。但毛泽东同志,却在这时将朱熹的《楚辞集注》一书作为国礼,赠予来访并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一位东瀛首相田中角荣。


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曾经采访过故乡剧作家林之行先生。林先生游武夷时,被当地朱熹与丽娘的传说所启发,创作古装闽剧《武夷狐疑》。剧本的概况是这样的:柳敬斋因长子病死,却逼迫未婚媳妇胡丽娘过府, 上贞节楼,断梯迫其守节终身。朱熹题匾嘉许, 并申奏朝廷请加族表。胡丽娘因母严蕊在台州为营妓时,曾因朱熹偏见致陷冤狱。母女两代受害,胡愤怒至极,思以美色诱朱,望其身败名裂好同归于尽,焚贞节楼上武夷山,利用山上有狐仙之说,将计就计,得与朱熹接近。日复一日,胡见朱为人方正,行止端肃,且对台州一案时露悔意;朱对胡也萌生爱情,二人终致结合。此闽剧因被改编成五集黄梅戏电视剧《朱熹与丽娘》, 由中央电视台首播后,轰动一时,先后获得第九届“飞天奖”、第七届“金鹰奖”和第四届“攀枝花奖”。与林老畅叙后,我不由感叹:天理可存,人欲也应该不可灭吧?!


转身赴天游峰,朱熹的身影却很难从脑海中抹去。我也在寻找着狐狸洞。此洞就在朱熹创立的“武夷精舍”后面的隐屏峰上,峰顶南向稍下处岩腹收缩,岩顶外覆,形成一个天然洞天。因民间流传南宋朱熹葬其女弟子胡丽娘于洞中,取“胡丽”之音称狐狸洞。正当我苹果手机聚焦“茶洞”对面的“狐狸洞”时,一位红衣女子无意闯入镜中,她来自何方?不会又是一只“妖狐”吧?不知哪位“朱熹”再次“沦陷”她的“魅海”之中?(阮学炜)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