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人物传记》:走马观花话武夷 :山、茶、人(上)
2019-01-25 08:55:01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立冬时节,北方的田野已是一片凋零;冰封大地,寒雪飘朔风吼的消息时不时充溢着新闻频道。然而,在赣闽相交的武夷山脉却依旧是山青水动,骄阳下,丹霞地貌的植物多姿多彩,随海拔递增的不同植被带颜色斑斓。


武夷山,中国最著名的山川之一,享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盛名,其中山脉北段的东南麓还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而处于这座名山之中的武夷山崖墓群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夷山脉的总面积约一千平方公里,风景延及江西与福建两省的多个市县,其中最为精致之处当数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市——天游峰、九曲溪、水帘洞、大红袍景区……哪一个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事实上,也正是这些景观、物种、历史、故事以及武夷山人的热情,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年复一年地从世界各地奔向武夷山。


从北国出发,一到武夷山心就被那清雅幽敻的景色撩动。细雨过后,天色灰青,郁郁葱葱的山峰被一条条深浅不一的雾气环绕,朦朦胧胧,恍若仙境;拂面的清风带着一股淡淡的茶香,似兰似桂,沁人心脾。


武夷山,一座活力四射的年轻城市


山,是这座城市的根。


就是这座山,向大自然托举出丰富的动植物品种,也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聚居家园。没有武夷这座巍峨的山脉,就不会有今天武夷山市的诞生。


武夷山市是座年轻的城市,1989 年的夏季之前她还是一个古老的县城——那时候,她的名字叫崇安。


崇安县城很小,当地人戏言一支烟没抽完就已经从这头走到那头;崇安的名字又很老,至少在后唐时代这个地域名称就出现在史籍中。公元 994 年,宋代朝廷将崇安场改为崇安县,从此这个地名在闽北地区延续了近千年,直到 1989 年的一个炎炎夏日,随着武夷山市的诞生,“崇安县”才成为渐渐远去的历史。


日月穿梭,新兴的武夷山市已从旧日崇安的影像中脱胎出来。路更宽、更长了,低矮的平房一跃升为挺拔的楼宇,杂乱的陋巷变身成为工业园区,一条平坦的武夷大道把城市中心与核心景区连在一起,各类农、副、加工与旅游产业使得众多昔日穷困的农民成为如今拥有自己产业的老板。


武夷山变了,变得更加秀美,变得更加健硕,变得令人振奋。


青山绿水,是大自然赋予武夷山市的优越条件;万亩茶林,是武夷山市绿色产业中最为瞩目的项目。自从 12 年前办起了海峡两岸茶博会,这座年轻的城市就凸显出更加令人欣喜的活力。每年 11 月,数以万计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茶商汇集于武夷山,一场独特的茶经济与茶文化的双重大幕就此拉开。茶博会给武夷山市带来了朋友,带来了笑语,更带来了让武夷山人掩饰不住欣喜的经济效益。就说 2018年的第十二届茶博会吧,一系列异彩纷呈的活动使得武夷山及其上级单位南平市共签约合同项目 27项,总投资超过 90 亿元人民币。


武夷山人以茶为骄傲,武夷山人也把茶和茶文化带到了 CCTV 的“魅力中国城”。“我叫林旭阳,是武夷山的看山人”,帷幕拉起,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子朗声而至——他的真实身份,是武夷山市市委书记。“看山人”,一个多么贴切的谦称,而武夷山市的这一代“看山人”几乎都是伴随这座年轻城市一起成长起来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时代造就了他们事业上的活力。


武夷山市市委书记林旭阳(前排左一)、市人大副主任罗建斌(前排左二)及副市长彭秀莲(前排右一)在 CCTV 魅力中国城竞演现场(衷柏夷摄)


于是,在“看山人”的带领下,武夷山的茶农们把他们最拿手的采茶、晒青、摇青、炒青等一系列制茶场景搬上了央视大舞台,随之而来的,是赞叹与掌声。“魅力中国城”是央视综艺频道打造的一台以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为支点的系列节目,2018年吸引了全国 30 多个城市走上舞台,在最终的排名榜上,年轻的武夷山市取得了总成绩第四、县级市第一的好成绩,这让主抓这项工作的副市长彭秀莲每每谈及就骄傲不已。


温润的月夜,泡上一杯大红袍,品茗时听着一位“看山人”讲述现代武夷山是件很惬意的事情。月色和茶为白日里人声鼎沸的武夷山带来了静谧,在娓娓讲述中主人与远客都与这座闽北小城贴得更近。


从一个旧日县城到一个新兴旅游城市,武夷山经历了一个很大的转折。武夷山自古就是名川,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少诗文书画,其溪水绕川流的秀美景色更是吸引着南国北疆的城乡旅人。进入 21 世纪,如何引导四方来客从观光游转向度假游,从仅在景区游转向在武夷山市全域游,从茶旅结合游转向全面的文旅结合游,这对年轻的武夷山市是一个大课题。面对现实,武夷的“看山人”必须打开思路。


“把文化做起来”,来自南平市的上级领导提出了要求,因为只有新颖的文化形式才能使武夷山更加沸腾。


动起来,武夷山的“看山人”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武夷山的各个部门动起来了;武夷山人动起来了;武夷山的山水草木也随之动起来了。万里茶道解读茶俗、茶礼、茶文化;朱子(朱熹)文化解读“礼”,敬师礼、成人礼、婚礼、祭礼;“五个一百”, 即百位作家写武夷,百位画家画武夷,百位摄影家摄武夷,百位书法家书武夷,百位歌手唱武夷。武夷山从不同角度被更多的世人所关注。民间活动展示武夷,文化 + 旅游宣传武夷,体育 + 旅游拉动武夷,挖掘“红色文化”渲染武夷……短短数年,武夷山的旅游结构化茧为蝶,重新沸腾的程度超过预想——这从武夷山随处可见的民宿、餐饮、茶舍就可以看出变化的端倪。如今,武夷山的万里茶道正在申请国家级非遗;朱子文化系列宣传到了欧洲,并且成为省级非遗;“五个一百”活动自 2017 年开始,写武夷、画武夷均已成书,专门为武夷谱写的歌曲也唱到了央视大舞台。当北方已是寒气袭人之时,风光迷人的武夷山却是茶博会、桥牌赛、国际象棋赛、老人嘉年华、国际马拉松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沸腾的武夷山没有冬天!


夜深了,星光为小城披上一袭纱衫,大王峰的影子与洒满街面的五色霓虹灯影交叠,这即是今天的武夷山,一个既不缺少大自然秀色也不缺少现代城市活力的年轻城市。


武夷岩茶与大红袍的传承者


茶,是武夷山的神。


没有茶的武夷山,就不是一座完整的武夷山。


提到武夷山,就会必然联想到武夷岩茶。来到武夷山,不管会不会喝茶的人都要去茶舍坐一坐,品一泡真正的武夷岩茶。


中国茶分为红、绿、白、黄、黑和乌龙六类。六类中,有五类是以色区分,惟乌龙则是以色与形共论,这足以证明乌龙茶的讲究。武夷岩茶属乌龙茶,喻其色泽发乌形态似龙。武夷岩茶品种繁多,其中最负盛名者当属大红袍,它是武夷山一张亮丽的名片,更是世世代代武夷人的骄傲。


在武夷山天心九龙窠,有六株由日精月华缔造的古老茶树,它们距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从明至清,有关一个贫苦书生喝了武夷茶后大病痊愈进京赴考金榜题名的传说在武夷家喻户晓,而相传被书生红袍披挂的那几棵古老茶树就在一块悬崖峭壁上。天心九龙窠是一片矗立的岩壁,悬崖边有一片肥沃的土地,那是由多年腐烂的植物浸淫而成。这里日照不长,温度适宜,涓涓细泉四季滋润,给予了这几株茶树天赋不凡的生长环境。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一种带有独特岩韵与馥郁香气的名茶树种问世了。它,就是武夷山大红袍的母树,也是武夷岩茶的始祖。如今,“大红袍”三个字已经成为武夷岩茶的代表,几株古老母树的子子孙孙蔓延武夷,武夷山的大红袍也成了招牌,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动听名字和百花齐放的香韵风格。


武夷山出茶,武夷人喜茶,武夷山市 22 万人口中也有一半以上所从事的行业与茶有关;茶是这座南国小城的重要经济支柱,武夷人视其为财神。


武夷山的茶之所以有名,和这里人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制作技艺有重要关系。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  武夷大红袍的 12 道制作工艺环环相扣,每一道工序都对茶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武夷焙法,实甲天下”,清代抗英禁烟派官员、楹联学开山之祖梁章钜在品赏大红袍之后发出如此赞叹;而在整个制作工艺中,“看天做青,看青做青”、“走水返阳”和“以火调味”等诸多手法都堪称惊世绝技。正因为制作工序繁复、制作技艺精湛,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在 2006 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此出现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 ( 大红袍 ) 制作工艺传承人。在武夷山,能够制茶、做茶、焙茶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被列为大师之属的则寥寥无几,能被称之为武夷山名片的制茶人更是只有首批 12 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传承人,王顺明即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和陈孝文、吴宗燕、黄圣亮、苏炳溪这些从茶叶世家中走出来的传承人不同,资料上介绍王顺明是“长期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在计划经济年代,他先后出任过综合农场场长、武夷岩茶场党委书记、岩茶总公司总经理,他中专学历,职称是品茶师。然而王顺明的名字对于中国的电视观众并不陌生,在见到他之前,我已从包括央视的各个电视台铺天盖地的某广告中知晓了这个极为易记的名字。“好听吗?好听就是好茶”,一句用斩钉截铁的口吻道出的广告词,加上在耳边哗哗作响摇动茶罐的动作,构成了王顺明在广告中的终极特写。那一瞬,他留下的印象是严厉且自负。


见到王顺明,才知道他的性格与电视广告中迥然不同。身材瘦削,头发花白,一身合身的藏青色中式制服,上面挂着同色系的龙形绣花,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茶叶盒的布袋子,行动不慌不忙,说话调低语慢,这才是真实的王顺明。


“我的工龄、党龄、烟龄一样长。”王顺明不无幽默地介绍着自己,说话间拎起一壶沸水娴熟地泡着他亲手焙制的大红袍。浓浓的茶香渗透在空气之中,一杯茶让他和眼前的客人拉近了距离。


王顺明的老家在福建东北部的古田,他则是1974 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南平市的国有企业崇安茶厂。由于在学校就是学生干部,王顺明到茶场后很快就成为分场的指导员(当时还是按部队称呼),他的坚毅性格和组织才能在茶场的艰苦工作中显露出来,第二年他担任了茶场的党支部书记。从此,王顺明在茶场的管理岗位上一干就是 20 多年,这期间他担任过崇安县综合农场场长、党委书记,武夷山市茶厂党委书记,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总经理,还兼任武夷山市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变不离其宗,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茶和茶场(厂)。


“我是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也是最后一任总经理。”又换上一泡大红袍新茶,王顺明笑着聊起往事。后来呢?后来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转制了,王顺明成为琪明茶叶科学研究所的创始人,他以茶为基地在旗山工业园区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企业。被选为非遗传承人后,王顺明的头衔更多了,理事、会长、名誉所长、特邀高级审评师……但在骨子里,他只认为自己是个做茶人。


“44 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大红袍。”指着橱柜里包装不同的大红袍样品和一列奖牌,王顺明颇为自豪地说——这几十年,他为大红袍做过的事情太多。“茶都是茶,只是驾驭的人不同,才会出现不同的味道。这就如煮菜,同样的菜,同样的煮法,煮的人不同味道也是不同的。”对于大红袍的众多品名,王顺明通俗地解释。王顺明话茶,不喜欢谈茶文化,他认为茶就是茶,是植物,是商品,茶和文化是两股道上跑的车。王顺明聊茶,热衷的是茶叶的形态和工艺,兴起,他也会把一大本自己绘制的茶叶图展示给客人。“那是我们的无菌车间,这是特级大红袍茶的最后一道复检”,王顺明指着甬道一侧的大玻璃窗细声介绍。玻璃窗后,几个穿着一袭白色防尘服的女工正在娴熟操作,指尖游动,一捧茶叶在她们面前堆成小山。琪明企业的厂房颇大,与众不同的是,厂房甬道中间立着一个大讲台,透过高大的玻璃窗能清晰看到车间的生产,那是他为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的茶专业学子授课的地方。


冬日的到来丝毫没有影响到武夷山茶树的风采,在既是家也是研究所的宽敞院子里,王顺明给我们介绍着那些郁郁葱葱的不同茶树,指着到几株枝繁叶茂的半乔木老枞,他不无骄傲地说这些都是 1953年茶场种下的。时光荏苒,这些几乎和王顺明同龄的茶树依旧年年吐芽,青春不衰。


低调做人,高品质生活,这是王顺明常说的一句话——低调是他的为人准则,高品质是他的生活现状。(泠风)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