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人物传记》:走马观花话武夷 :山、茶、人(下)
2019-01-28 08:56:39  来源:武夷微发布  责任编辑:王俊杰  

香江茗苑,一个喝茶侃茶的好地方


岩,是武夷山的魂。


武夷山脉以岩著称,武夷之茶因岩而得名。正是得益于这片特殊的山场,岩骨茶香成为上乘武夷


山茶的代名词。


武夷山处处出茶,武夷山人喜欢喝茶,但武夷茶是相当讲究的。正岩茶、半岩茶、州茶、正山小种红茶;品种香、工艺香、山场香……无论是从生长环境、香气来源及至制造工艺区分,武夷茶都有很多外来人听不明白的特定术语。


在武夷山,人们讲究的是喝正岩茶,喜欢的是山场香。


所谓山场,指的是土壤和微域小气候,而武夷岩茶的山场是和 8000 万年之前火山喷发造成的地理环境有关。风化的火山岩含有丰富的铁质,随着地壳运动和流水的冲刷而形成的紫红色岩层,这就是正山岩土壤的基础。在武夷山,产自紫色砂砾岩石上的茶才能被称之为正岩茶,它们和产自红色硅铝质土的半岩茶与产自河流冲积黄土的州茶有着极大的质地差别,至于那些出了武夷山地界的茶,则被称之为外山茶。


武夷山有九十九座岩,但九十九座岩并非都是紫色砂砾岩,按武夷人的说法,只有产自三坑两涧山场的茶才是最好的武夷岩茶。“三坑两涧”指是牛栏坑、慧苑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土层松厚且含量钾,岩壁陡峭日照偏少,再加上谷底潺潺细水四季浸润,这才是孕育出正岩好茶的最佳环境。


武夷山脉孕育出了岩,也孕育出了水;孕育出了独具岩骨韵味的岩茶,也孕育出了象征 ChinaTea(中国茶)的中国红茶——九曲溪下的桐木村就是如今遍及全球的红茶发源地,正山小种红茶就是世界上各品类红茶的鼻祖。


红茶是武夷人于不经意间发明的,它和大红袍一样也有着 400 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朝中后期的某个采茶季节,一支路过的军队扎营桐木关,这使得他们发现山中茶农未能及时处理已经采摘的茶青,以至茶叶过度发酵产生了红变。为了减少损失,茶农即以灶堂旁的马尾松干柴进行炭焙烘干,希望能多少卖出一点钱。未曾想,这种无心之作的茶汤红味甘,销售时受到不少茶客的喜爱,接下的订单也逐年增多,从此整个桐木村都改为制作这种灌木茶叶,桐木红茶也远近闻名。后来,为了与其他地方生产的红茶有别,只有生长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的桐木关红茶才能被称为正山小种红茶,这种茶也于17 世纪初传到海外。“我觉得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BOHEA)……”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他的著名长诗《唐璜》里深情地写道——那时候,正山小种红茶已经被英国皇室列为“皇茶”,并掀起风靡欧洲的“下午茶”,从此喝下午茶的习惯在欧洲流传至今。


武夷的茶好,喝茶自然也要找个惬意的地方。在武夷山,茶舍、茶庄、茶室遍地开花,但最让人醉心的品茗之地却是香江茗苑。“观景在武夷,品茗到香江”,此言不虚。


香江茗苑,其实对于武夷人也是个耳闻不久的名字,但短短几年,它就在武夷山声名鹊起。这是一个集种植、生产、销售、科研和茶文化传播与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在已被列入国家级 4A 景区。


香江茗苑是很有点底蕴的,它的前身是 1991 年更名的武夷山岩茶厂。就在这一年,有三个年轻人来到茶厂学艺,他们成了师兄弟。若干年后,师兄弟三人承包了茶厂并且组建起了香江茶业,一款商标为“曦瓜”的大红袍品牌也就此诞生,“曦瓜三兄弟”的名号也越来越响。如今,三兄弟中的大哥陈荣茂坐着企业的第一把交椅,他是香江茶业的总经理;老二徐秋生是国家高级制茶技师,在香江企业中担任首席制茶师;最小的刘安兴则是香江企业首席评茶师,作为 2015 年评定的非遗传承人,他享有国家高级制茶技师、国家高级审评师和特级制茶工艺师等称号。香江茶业坐拥 3000 多亩茶园,相当部分位于以三坑两涧为中心的正岩茶核心产区,其中就有包括位于武夷山核心景区内的内鬼洞,那里是武夷山茶树最原始、品种最齐全的茶树品种基因库之一。所以,香江茶业的名枞繁多,在这里也可以寻觅到许多大红袍的珍品。


在香江茗苑,喝茶是件赏心悦目的乐事,无论有多大压力多少忧愁,一踏进这座处处彰显着江南风情的硕大庭院,心即刻就会得到放松。170 亩土地,6 万余平方米极具当地特色的建筑,名贵茶树、亭台楼阁、曲径花廊、飞瀑清泉,哪一处都精致得令人目不睱接。香江茗苑也是一个能够让人增长茶知识的地方,从亦神亦真的历史到饱含文采的茶名,从传统的手工制茶坊到全自动的加工流水线,武夷岩茶古往今来的缩影在这座庭院中得到全面呈现。


坐在雅致舒适的茶室里,一边品味着上乘大红袍的香韵一边听着地道的武夷山人侃茶论史是难得的享受,茶汤、茶香与茶史,一起缓缓融入心田中,带着回味也带着思考。于是,在一位靓丽姑娘的娴熟茶艺衬托下,武夷茶史的大幕在眼前不急不缓地拉开。


武夷自古出茶,但是为什么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乌龙岩茶却只有 400 多年的历史呢?在香江茗苑我得到了答案。的确,武夷出产的茶在西汉时就享有盛名,在唐代即有了文字记载,到了饮茶风气盛行的宋代,武夷茶则成为北苑几十种贡茶中的一分子。元代蒙古族当政,品茶成为居间要事,此期武夷茶脱颖而出,成为由皇室选定的贡茶,从此一直延传到明代。然而,那时的武夷茶还没有那么多的细分与名枞,它们只被民间称为菜茶;何况,古代人喝茶时喜掺入各色花瓣,茶的本色反倒被淹没了。时至明代,太祖朱元璋喝了一泡无花素茶,方知道茶之本色香气无花可比,故而下诏不得在贡茶中添加它物,从此武夷茶展露出罕有的岩骨茶香。至明末清初,经过几代人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制茶工艺之后,乌龙茶问世了,武夷岩茶重生了,品种繁多的大红袍也渐渐形成系列,直至今日。


茶饮了,故事听了,楼下茗战厅的锣鼓响起来了,在一只高达 10 米的茶灶大壶旁,十来个身着宋朝服装的小伙迂回穿梭,一场新的品茗盛宴——斗茶开始了……


武夷岩茶,远不只是喝喝那样简单。


忘不了的生养地,剪不断的武夷情


雨,是武夷山的源。


当年,正是雨水的冲刷配合了地壳运动,才形成了武夷山脉漂亮的丹霞地貌。没有雨水的润泽,武夷的山不会那么清澈,武夷的茶也不会那么甘柔。


武夷山是福建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年相对湿度高达 85%,其无疑为这座山脉的植被创造了最不可或缺的条件。千百年来,大自然的雨水带给武夷数不清的益处,人生的骤雨也历练了一代代武夷人,而武夷人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更是如四季不断的雨水潺潺难尽。


当茶成为武夷的支柱产业之后,围绕着茶在武夷衍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与技术,包装就是兼具二者之内容的重要产业之一。如果把武夷岩茶比喻成靓丽的女子,包装就是为这些女子量身订做的霓衫,它的存在使武夷茶变得更加精雅、文化与便捷,使得武夷茶能够完整且不失味道地漂洋过海漫游世界。


在一年一度的武夷山茶博会中,包装也是最为养眼的一个展厅,各式简便易学的小巧机器,各样色彩斑斓的精美包装,一刹间,让那些原本素身的古朴茶叶变得气质不凡。在武夷山崇阳溪畔的望角商业圈,聚集了武夷山包装企业中的精粹,一块块突显“包装”两字的牌匾比肩接踵,“五星竹木包装有限公司”即在其中。


五星竹木包装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叫傅立辉,从相貌看,他还是一个青涩憨厚的小伙子。然而,人不可貌相,这个未及不惑之年的年轻人现在不仅拥有一家年产值 1500 万的竹木包装企业,而且还是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青年联合会的副会长。


傅立辉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青年企业家,他出生在武夷山市最偏远的深山区岚谷乡樟村,许多年来那里都是一个有竹无路的地方,步行和挑担是祖祖辈辈樟村人的生活方式。“穷呀!”提到自己的村子自己的家,傅立辉只将其概括为两个字。因为穷,他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就踏着那条被几代人踩实了的土路走出村子——那一年恰好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个 17 岁的少年一心想到大城市去看看。


深圳,这座包容的大城市让傅立辉眼前一亮,他靠吃苦、靠聪明在这座竞争激烈的城市挤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打工、摆地摊、卖根雕、卖茶叶……从积累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开始,傅立辉在深圳得心应手,很快就给自己挣出一个“老板”的头衔。


钱有了,但傅立辉的心却不宁静了,他忘不了生养了自己的那一片故土,睡梦中总是惦记着家乡的秀水青山和从小就闻惯了的茶香。终于,在 2003年的一天,傅立辉告别深圳重新开始用双脚丈量家乡的土地,看到满山遍野的茶树,他为自己选定了一个新创业路径。傅立辉开了包装公司,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立辉包装”。和大多数包装企业不一样,傅立辉做的是竹木包装盒,这就相当是为武夷茶制做的“外衣”,古朴和本色是他对自己包装品牌的定位。


细雨中,走进傅立辉位于望角的茶舍,一进门就能看到高及屋顶的架子上一排排印着红色名称的纯木茶盒,整整 99 只。“这是特意为武夷山的 99座岩定制的,里面的每一种茶都不同。”不善言谈的傅立辉憨笑着介绍,话不多,但他对自己家乡的那份浓烈之情却溢于言表。


对家乡的情不仅仅衬托在茶盒中,当了老板挣到钱的傅立辉悄悄地为家乡人做了许多好事。他把企业每年的利润拿出来 10% 用于公益事业,为老家樟村修了路,还精准扶贫小村子里的 12 位五保户。每年春节,拉着一车年货的傅立辉给 12 位老人一个个拜年,对于他来说,这些五保户就像家人,哪个生活上都不能受到一点委屈。因为自己读书不多,傅立辉对读不起书的家乡孩子备感痛惜。这几年,他和青年联合会的伙伴们组织起了为“春蕾助学”捐款的义卖,每年有 40 多家青年企业出茶出物,傅立辉资助的是义卖茶品的统一包装。3 年来,有 67名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受到他们资助,因为“春蕾助学义卖”她们都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斗茶,是武夷山茶人的传统,傅立辉也是民间斗茶赛的赞助人。每年为期三天的天心村斗茶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茶农茶商,看到那一张张围绕满茶客的桌子,闻着那一缕缕味道迥异的茶香,傅立辉站在一边默默地笑了。他,还是那么不爱张扬。


在武夷山,像傅立辉那样出钱出力默默为家乡办事的大有人在,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乡贤”的张德崇亦是之一。


和本文中的所有主人公一样,张德崇也是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从小在茶场闻着武夷山的茶香长大,大王峰巅、崇溪河畔那些自小就无比熟悉的自然风光让他从骨子里浸透了对家乡的骄傲。张德崇现在定居上海,是一位部队师级领导干部。


1978 年,张德崇穿上戎装离开家乡,这一走就是 40 年。然而,距离没有隔开张德崇对武夷山的那份眷恋,40 年来,只要有时间他就回到武夷山;只要有能力,他就要为武夷山做点事情。人吃五谷得百病,武夷山的乡亲们到上海看病,只要找到张德崇,他都会不惜余力地帮忙荐医生找住处。为了让家乡父老享受更好的医疗,他费尽心力组织起闽籍专家团来到武夷山义诊,甚至还热情介绍了几位上海军地的资深医生到武夷山落户。


孩子,是武夷山的希望,也是张德崇关注的重点。回到家乡,他经常来到中小学做国防报告,还在自己的母校武夷山一中开设了有关人生的系列主题讲座;他提出“致敬雷锋,善行中国”的口号,定期走进革命老区参与精准扶贫,在武夷山的乡村小学也留下了串串足痕。一年前,武夷山市开展“五个一百”活动,喜欢文字更喜欢赞美家乡的张德崇又坐不住了,他不但自己洋洋洒洒写下美文,还先后邀请了来自全国的三批十余名女作家来武夷山采风,推出了一批颇有影响的好作品。


其实,没有人要求张德崇做这些事情,但他就是愿意让自己融入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和每一次重大活动,他就是因为有说不完诉不尽的武夷山情结,为此,他既倾情、倾力又倾囊,但心里却是因之给家乡带来的点滴贡献而无比甜蜜。“若有来世,我还要出生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而在今生,我必将会把余生的热情都奉献给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张德崇如是说。


武夷山景美,武夷人情浓!


名川在呼唤:欢迎你到武夷来


风,是武夷山的客。


武夷山的风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所以这里四季气温均衡,年平均气温保持在 13 度——这是一个最适宜动植物生长的气候类型,也因此给武夷山带来了与茶比肩的另一个支柱产业——旅游。


温润的气候,使武夷山成为地球上同纬度地区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这里拥有 3728 种植物和近5000 种野生动物,几乎囊括了中国亚热带的所有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和岩生性植被群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武夷山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著名的生物圈保护区之一。独特且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汇聚武夷山,他们或游悦于山水之间、或隐居在九曲溪旁,武夷山的 450 多方岩壁上也留下诸多不朽的摩崖石刻。


紫岩青溪,人文古迹,多少年来,武夷山的风不止;风不止,则武夷山的客不止。风,轻拂着武夷山的片片茶林,也为武夷山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游客。“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吟咏南宋文学大家朱熹这首七排诗的四方口音在飞越九曲溪的竹筏上此起彼伏,架壑船棺,“虹桥板”、汉代闽越王城遗址也成为游客们必去领略的观光景点。


为了更好地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热情的武夷山人下足了功夫。昔日的公馆村如今成为绵延十里的度假区,多次受到火焚与兵燹侵害的武夷宫主殿在旧址上又重新屹立,酒店、茶舍、风情民宿与土家餐馆琳琅满目……今天的武夷山,褪去沧桑变得更为诱人;今天的武夷山人,正以博大的胸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起分享大自然赐予他们的绮丽美景和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宋街,一条以文化巨匠朱熹生活的那个朝代所命名的旅游商业网点,坐落在武夷宫景区的附近。三百多米长的蜿蜒小街两旁,布满一座座带有宋代江南特色却又各不相同的小巧建筑,花墙、云墙、漏窗、水面等中式造型与武夷山的风光融为一体,一幅伸手可触的天然图画油然而成。宋街的商铺以彰显武夷山特色的艺术品和餐饮店为主,一家一店经营的内容皆不相同。漫步宋街,是一种集掠取风光、赏析文化与惬意消费为一体的乐趣享受,走进哪一家店铺都会让你体会到跨越时光飘来的那一缕历史气息,领略到或熟悉或陌生的文化韵味。


走着,看着,聊着……想找个地方歇歇脚,无意间发现一家挂着“英伦时光”招牌的咖啡店,门口一个醒目的柜台里摆满香烟。咖啡的历史很悠久,但引入中国却是清朝末期的事情;咖啡又是一种以味道取胜的研磨饮品,香烟的介入无疑会扰乱它的香气。然而,咖啡与宋朝,咖啡与香烟,这些无论怎么也搭不到一起的词汇,在宋街却堂而皇之地交融在一起,这大概就是武夷山旅游文化的包容性。


虽然咖啡算不得上乘,但“英伦时光”的地点却是绝好的。“很多外国游客都说,我消费不是因为你的咖啡,而是为了喝咖啡的地点。”“英伦时光”的老板不无骄傲地说“确实”,浓密的树荫下,抬眼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和五彩缤纷的花,透过几丛毛竹的间隙,九曲溪若即若离地从脚下流过,清澈的溪水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一只只跃动的竹筏又给这悦人的宁静带来了灵动。在这样的环境中,栖身于舒适的大靠背椅里,手中捧上一杯热乎乎的咖啡,无论是挚友交流,还是冥思忆旧,都是极好的!


咖啡店的主人叫邱华文,是一个极善言谈的中年男人。他是九曲溪上游的星村人,原本是地道的农民。但邱华文离开农业已经很久了,他从做布料起家,也做过服装和茶叶的生意。那些年,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自己也从一个农民成长为武夷山市的政协委员。宋街的诞生在头脑活络的邱华文眼前打开了一扇新窗,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以往熟悉的服装和茶叶,成为了宋街仅有的一家民宿老板,咖啡店只是他民宿生意的附加部分。


邱华文一直说他赶上了好时代,借助网络的契机,他民宿里的 8 间房几乎日日客满,在旅游旺季更是要提前许多天预订。让邱华文引以豪的是,住过的客人对这里的印象都极佳,千余名客人的留言中无不夸赞景色优美、交通方便、服务周到的,这让他在网络评价中赚足了口碑。时不时,邱华文喜欢把客人的留言簿搬出来赏读,虽然那里的许多外国文字他读不懂,但从字母之间,他却看到了客人们对自己热情的回馈,这足以让他感到欣慰。


说实话,武夷山的民宿太多了,即便走进一条极不起眼的小巷子,也能发现里面有个别有洞天的素雅民宿,“鑫开客栈”就是这样一家。一幢外貌并不起眼的三层小楼,一半主家居住,一半设为民宿,半亩院子一间茶室,是这个普通武夷民宿的全部。鹅卵石铺成的甬道,粗木梁搭起的天棚,一张青里透白的大石桌,上面摆着武夷人永远离不开的饮茶品皿,一进院子,就令人对这充满田园风情的小小民宿极具好感。月光、星光与灯光全都不甘示弱地洒在院子里,两辆漂亮的轿车身上泛起照得见人的亮色,幽静中一地树影婆娑,好一幅诗意景色。


民宿的男主人姓张,他自嘲只是保安兼职花匠,而迎来送往与报价结账都是女主人的事。但男主人显然把“花匠”一职干得极为尽责,这从院子里那些生机勃勃的花草鱼虫就能感受出来。或大的茶树,或小的多肉,几十种不同品类的植物和平相处在这座小小的庭院里,在清晨阳光的遮掩下,散出清香气息的米兰与结满靓丽花蕾的茶树无声斗艳。


身材苗条的女主人是这个院子起得最早的人,俏丽的脸庞和一丝不苟的妆容让人很难相信她已是一位年过五旬的奶奶。这是一个四代同堂的家庭,97 岁的公公与 2 个月的小孙子同是家里的宝。女主人利索能干,民宿里没雇一个帮工,所有清扫、洗涮的杂活全是她一个人干,除此之外,她还要给一家人做饭、照顾小孙子,偶尔客人要求早餐,她也会爽快答应后早早备好。


等女主人备好早餐,这个家里的老寿星才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来到堂屋。97 岁的老人十分健硕,一身正装制服板板整整,就连脚下的皮鞋也擦得油光锃亮——仅从这一点,便能看出这个普通人家生活的精致。早餐后,老人先去巡视一遍院里的花,再去坐在茶室笃定地喝上一泡大红袍,然后逗弄一会儿刚睡醒的重孙子,快乐的一天就这样开始,日复一日。


和邱华文不一样,“鑫开客栈”不依赖互联网,靠的完全是乡邻介绍和客人的口口相传,就是这样,同样只有 8 间客房的小小客栈全年爆满,若不预约根本住不进来。客栈是这一家人的经济支柱,客栈也是这一家人与外界沟通的重要窗口,年复一年,日子在恬淡中度过,他们收获的是满满幸福。


千年山水未曾变,人间却已谱新篇。在武夷山,这样的小康人家遍及城乡。(泠风)


雨停了,太阳露出慈祥的笑脸,披着一身武夷的晨霜离开这座美丽的城市,路上不经意看到一条横幅:欢迎你到武夷来!


欢迎你到武夷来,这是所有武夷人的心声;这,也是武夷山的呼唤!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