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朱高正通解《近思录》|为学大要(五)
2019-05-22 10:33:04  来源:武夷微发布  责任编辑:王俊杰  

为学大要(五)


本卷旨在论述为学大要,共收录一百一十一条,其中濂溪先生(周敦颐)二条、横渠先生(张载)三十三条,其余七十六条来自明道先生(程颢)、伊川先生(程颐)兄弟。


究竟为学的目的为何?为学当以何为要?何为“为己之学”?……在近几期,朱高正先生将对《近思录》之卷二《为学大要》做解读。


无私心之感为“咸”


我辈既为读书人,为何而读书?


《咸》之《象》曰:“君子以虚受人。”《传》曰: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其九四①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传》曰:感者,人之动也,故咸皆就人身取象。四当心位,而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系则害于感通,所谓悔也。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无不通、无不应者,亦贞而已矣。贞者,虚中无我之谓也。若往来憧憧然,用其私心以感物,则思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动,所不及者不能感也。以有系之私心,既主于一隅一事,岂能廓然无所不通乎?——《易传》卷三,释《咸·象》与九四爻


① 九四:为爻名,一卦之中,有六个爻位。由下而上第四个爻位称“四”,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九四即指由下而上第四爻为阳爻。参阅卷一第九条注②与卷三第五十三条。


释 义


这是《为学大要》的第十条。


咸 卦


《咸卦》为《周易》第三十一卦,卦画是下艮(?)上兑(?),艮为山,兑为泽。其《大象》说:“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有道君子体咸之象,务使此心能虚公无我,以承受他人的感受,则无有不通之理。《伊川易传》解为:人的心中“无私主”,只是一片天理公心,绝无成见、偏见,则人感我应,我感人信,无感而不通。要是有私主,非一定之量不容,非能与我相契合不受,那就不是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了。


《咸卦》九四爻辞说:“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九四以阳爻居阴位为不正,不居二或五所以不中,是不能无私主的,故爻辞说,得正则吉而悔亡,若憧憧往来,则但其朋类、同道随从尔之所思而已。其实,人之有所感,乃由静转动之机,故咸卦六爻皆就人身由下而上取象,由初爻的脚趾、二爻的小腿肚、三爻的大腿,以至五爻的脸面、上爻的口舌。而九四当“心”之位,之所以不言“咸其心”,是因为所有的感无不是心的作用,感应之道唯有无所不通,方见咸道之大。一有所私系,则有害于无感不通,这就有所悔了。圣人与天下相交感的心,有如寒暑晴雨,无所私系,故无所不通、无所不应,故能得正而吉。所谓“贞”就是指虚其中,而无私我。若像九四往来憧憧,飘移不定,用其私心去感物,则只有其思之所及的才能感应而有所动,所不及的则不能有所感应。九四既然偏私如此,而主于一隅之隘、一事之小,怎能廓然大公,无所不通呢?


蹇难正好修德


读书人,还有比学知识更重要的吗?


君子之遇艰阻,必自省于身,有失而致之乎?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则加勉,乃自修其德也。——《易传》卷三,释《蹇·象》


释 义


这是《为学大要》的第十一条。


蹇 卦


《蹇①卦》为《周易》第三十九卦,卦画是下艮(?)上坎(?),艮为山,坎为水。《蹇卦》的《象传》说:“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艮的卦德为止,坎为险。《蹇卦》的《彖传》说:“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意为山上有水,聪明的人见险当止而不进。君子体会蹇的卦象,遇险阻蹇难则必先反身自省,是否有过失而导致蹇难。若有不善则当速改;若问心无愧,则当益加自勉。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自修其德的处蹇之道。


① 蹇(jiǎn):行动艰难。


曾点规模大,漆雕开缜密


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故圣人与①之。——《遗书》卷六


① 与(yǔ):赞许。


释 义


这是《为学大要》的第三十二条。


曾点与漆雕开已见到至道的大体,所以孔子称赞他们。其实,为学先要立其大者,唯有心量宏阔、格局宽大,才不至营营碌碌、吹毛求疵,也才能见到至道的大体。


曾点是曾子的父亲,父子同是孔门弟子。在《论语·先进》孔子要弟子各陈己志。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因此孔子称赞曾点能体悟到大道流行,而于日用之间从容自得,见到万物各得其所的境界,才能表现出如此超旷洒脱的志趣。


漆雕开也是孔门弟子。《论语·公冶长》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也。子说。”孔子认为,以漆雕开的才干,可以去当官了。但漆雕开觉得自身所学仍有所不足,还须继续努力。孔子颇欣赏他的诚正与缜密,感到很高兴。朱子认为:“点规模大,开更缜密。”噫!人欲净尽,天理流行,随处充盈,无所欠缺,曾点与漆雕开均有见及此,故圣人与之。


先培本,再立趋向


根本须是先培壅①,然后可立趋向也。趋向既正,所造浅深,则由勉与不勉也。——《遗书》卷六。《遗书》以此为伊川语


① 培壅:用土或肥料覆盖在植物的根部。


释 义


这是《为学大要》的第三十三条。


举凡为学,必先知道根本的所在。如“身”为万物的根本,“心”为万事的根本。为学当先正心修身,居敬穷理,如种植花木一样,先加培养,使其根本坚固。而后才可立志向前,必以圣贤为期,则趋向端正。趋向既正,便好用力。日后其所学造就,或浅或深,则取决于其用力之勉与不勉而已。


敬、义夹持,上达天德


敬义夹持,直上达天德自此。——《遗书》卷五


① 主敬……方其外:语出《易·文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② 德不孤:语出《论语·里仁》第二十五章。


释 义


这是《为学大要》的第三十四条。


只要努力下学就可以上达:持敬则心有所主;守义则事无不宜。行住坐卧,无瞬息的间断,则修身养性的工夫自当扶摇直上。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内外交养,日进于高明而达致天德,正自此而来。


岂可懈意一生


懈意一生,便是自弃自暴①。——《遗书》卷五


① 自弃自暴:出自《孟子·离娄上》第十章,“自暴”是指不相信礼义的人,“自弃”则指认为自己不能居仁由义的人。


释 义


这是《为学大要》的第三十五条。


《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谓天行有常,刚健不息,譬如日月莫不东起西落,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也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顺时针而转移。有道君子应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因道源于天,体道者自必法天。如果懈意一生,便与至道隔绝,岂非自弃自暴?懈一时便是暴一时,懈一事便是弃一事。此学者所当警省,务必时时不懈地自励自强。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