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武夷>
论“武夷”诸名的来历
2020-08-08 20:46:25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  

众所周知,武夷山是中国东南名胜,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然而打开最新的地图,会发现好几个“武夷山”:1、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武夷山自然保护区;3、武夷山国家公园;4、武夷山脉;5、武夷山市;6、武夷新区;7、武夷街道;8、武夷山镇。它们相邻而并存,且都是正式地名,不免令人困惑。实际上,各“武夷”命名,多数出于20世纪之后,具体说,是1930年代“武夷山脉”命名之后。以下详说。

一、“武夷山”名出“武夷”,古代无歧义,均指今天武夷山市境内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武夷山市(旧崇安县)南部有一片丹霞地貌,面积约70平方公里,即为“武夷山”,亦即“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有九曲溪、大王峰、天游峰、水帘洞等,人文景观有武夷宫、武夷精舍、止止庵等。乾隆版《福建通志》介绍崇安县,说武夷山“在县南三十里,邑望山也,道书谓为十六洞天,峰峦大者亦三十有六。”是也。

记载“武夷”二字的最早文献,是2000年前的《史记·封禅书》,谓汉武帝时祭祀“武夷君,用干鱼”。注家说,武夷山在建安郡(含崇安县),溪边有仙人葬处。仙人即武夷君,溪为九曲溪,高处有崖葬。

古人对武夷山地貌的精细描写,莫过于明代徐霞客的《游武夷山日记》。徐霞客以崇安县城为中心,泛舟至城南山中作三日游,几乎踏遍群峰。

论来历,先有“武夷”,后有“武夷山”。“武夷”何谓?至今仍无完美解答。一种是彭祖神话。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武夷重建止止庵记》提到,上古仙人彭祖(即篯铿)在此炼丹,有二子篯武、篯夷,此山遂名武夷山。

另一种说法指向武夷君,比较合理。武夷君一直被当作神仙,20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取下武夷山绝壁上的悬棺,证明是古闽人葬处,推翻了神仙说。更早的考辨来自800年前的朱子,他根据船棺、陶器等残迹,推断武夷君为当地原始部落酋长(见《武夷图序》)。朱子之论堪称精湛。

武夷山就是这样,开始主要作为仙道名山存在。历史上武夷山道教宫观有九十九观之说,不可谓不盛,其中以唐代始建的冲佑观(又名会仙观、武夷宫等)影响最大,宋代为皇家道观,朱子、陆游、辛弃疾都当过主管。

以朱子在九曲溪畔创立武夷精舍为标志,宋代武夷山由道教洞天跃为理学之窟。朱子《武夷棹歌》咏九曲风光,至今传唱。传说朱子在武夷山中治学游吟,狐狸精化身丽娘红袖添香。儒与仙发生了融合。

宋以后武夷文化大放异彩。单看名字,诗文集有北宋杨亿《武夷新集》,南宋白玉蟾《武夷集》,明代陈省《武夷集》《武夷咏》。理学除了朱子学,另有胡安国一门的“武夷学派”,乃湖湘学之源。历代《武夷山志》已知28部。有兴趣整体把握古代武夷文献的,可读清代大型类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之《方舆汇编·山川典》之“武夷山部”。

入清,武夷山递进为产茶名山。清初天心禅寺僧人释超全撰《武夷茶歌》,见证了世界乌龙茶之发源。而红茶,一般也认为始于武夷山区(具体为九曲溪上游星村一带)。晚清福州口岸之开辟,隐藏着英国人对闽江源武夷茶的嗜欲。

清代武夷二字常作“武彝”,奏折公文语及武夷茶,辄称“武彝茶”。“夷”有蛮夷之嫌,盖为满清统治者避讳也。雍正帝曾说:“朕览本朝人刊写书籍,凡遇胡、虏、夷、狄等字,每作空白,又或改易形声,如以夷为彝、以虏为卤之类,殊不可解。”皇帝本人倒是觉得没必要。

古代武夷二字的所指,唯一例外是唐朝的“武夷县”,属武峨州,治所在今越南国境内,后废。

二、“武夷山脉”命名诞生于1930年代的地理学。

1993年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武夷山词条的第一义是“武夷山风景区”。至2009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武夷山词条已默认为武夷山脉。这是不妥的。武夷山成为山脉名称,所指范围扩大百倍不止,是很晚近的事。

国人的山脉观念,较早的是唐代僧一行提出的“天下山河两戒”说,认为华夏大地由“北纪”和“南纪”两大山系包围庇护。照他的说法,发源于昆仑山的南纪,“东循岭徼”入闽中。也就是说,现在的武夷山脉,被他看作由湖南两广一带而来,仅仅是“岭”(即南岭、五岭)的一段。

到了宋明,堪舆家有“昆仑三龙”说。《徐霞客游记·江源考》亦持此说,曰:“南龙自五岭东趋闽之渔梁,南散为闽省之鼓山,东分为浙之台、宕。”三龙中的“南龙”的福建段,被看作由粤赣边界的五岭延伸而来,终于闽浙边界的渔梁驿(即浦城仙霞关),有了较独立的地位,只是仍无独立的名称。

入近代,西学东渐。1896年德国人傅德赉(Futterer)绘制中国山脉图,武夷山脉处标为“庾岭”(即五岭东端)。1907年美国人维理士(Willis)绘制了《亚洲大陆构造图》,武夷山脉在“南岭”一片中。现代地理学家翁文灏1925年的《中国山脉考》,也是把中国东南的山系泛泛称为“南岭”。总体上,精确度尚不如明代堪舆家。

变化发生在1930年代。1933年的一张福建省地图,标出了仙霞岭脉、大杉岭脉。“大杉岭脉”北起崇安,南至闽、赣、粤交界,基本就是后来的武夷山脉。这是武夷山脉初次获得独立命名。“大杉岭脉”,来自闽北光泽县与江西省的分水岭——杉岭。到1937年,武昌亚新地学社印行的《福建省明细地图》,同一山脉标作“武夷山脉或杉岭山脉”,区别只是其北段的西缘明显划到了江西的上饶、鹰潭境内。这是从古至今的中国地图上第一次出现“武夷山脉”之名,并与杉岭山脉一名并存,属于过渡期。我们不知是哪位地理学家最早命名了“武夷山脉”。1935年印行的《澉志补录》有云:“南昆仑之脉……在闽为武夷山脉。”故可上推至1935年。综合起来,武夷山脉的命名时间可框定在1933至1935年间。后“杉岭山脉”废弃,而“武夷山脉”沿用至今。

三、闽赣两地“武夷”从山名演变为政区名。


先说福建。由于名山武夷之故,福建崇安县于1989年改为武夷山市。这并非崇安政区冠名武夷之始。崇安县早有“武夷乡”。朱子为父亲写的《行状》提到,朱松葬地为“武夷乡上梅里寂歴山中峰僧舍之北”。换言之,南宋即有武夷乡。崇安县设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很可能设县之初即有武夷乡。清康熙《崇安县志》载本县共八乡,其一为“武彝乡”,下辖会仙、上梅、下梅三里。它除了印证朱子“武夷乡上梅里”地理信息无误外,还透露出武夷乡命名由来——武夷乡的首里“会仙里”就是武夷山景区范围(内有会仙观)。


上世纪初,新事物风起云涌,千年“武夷乡”始变。读民国《崇安县新志》,武夷乡取消,而有“赤石实验乡”。“武夷保”属之,惟辖景区三村,范围大幅缩小。又读1994年《武夷山市志》,1954年崇安县星村区下设武夷乡,辖景区四村。1958年底,全县乡镇一级改“公社”。1981年,“武夷公社”下辖11个大队(相当于行政村),范围重新扩大到景区外。1984年全国撤销公社,“武夷乡”归来。1994年,升级为“武夷镇”。2003年,并入城区,称武夷街道。

近10年的动态是,武夷山市(县级市)所在的南平市(地级市)2012年设“武夷新区”,市政府迁到武夷新区核心区(在建阳)。目前武夷新区建设已取得很大进展,迁府工作接近完成。

再说江西。现江西一些地方的介绍,常有“位于武夷山北麓、北坡”云云,而赣东北的铅山县,尚有一镇曰“武夷山镇”。翻阅旧《铅山县志》,1949之前当地并无地名含“武夷”二字,包括山名、政区名。盖赣省“武夷山”名之起,皆缘于1930年代后之有“武夷山脉”。

铅山毗邻福建武夷山市,两地以武夷山脉为分水岭,武夷山脉最高峰黄岗山为两地界山。武夷山脉的铅山县部分,与武夷山市部分一样,山高林密,是山脉腹地。1957年为开采林木,铅山县诞生直属上饶地区的“武夷山综合垦殖场”,相信是当地首个冠名武夷山的正式地名。1997年垦殖场撤销,1998年原址设立武夷山镇、黄岗山镇。2006年,二镇合为武夷山镇,延续至今。据1990年《铅山县志》,“武夷山综合垦殖场”成立前,原地为石垄、车盘、下渠三乡。现铅山县武夷山镇政府驻地为车盘街,车盘即为旧地名。

最后,因着武夷山脉的关系,当代还有几个冠名武夷山的地方是跨闽赣的。首先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1979年,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成立,系我国首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闽北武夷山市、建阳市、光泽县、邵武市的交界处,西北毗邻江西铅山县。比福建稍晚,1981年,位于铅山的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成立,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尽管行政分离,但闽赣两个保护区地理相连,合为武夷山脉的精华。论面积,两地各分有565、160平方公里。

还有“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1999年,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区外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属武夷山市)、古汉城遗址(属武夷山市),联合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成功,从而有了武夷山世界双遗产地的概念。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武夷山遗产地进行边界调整,使之扩展到江西境内,收纳了铅山县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

最新有“武夷山国家公园”。2017年中央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福建随之成立“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所认定的范围即原闽境武夷山世界遗产范围(汉城遗址除外),核心部分为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试点的走向,以及如何处理与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尚不可知。(衷鑫恣)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