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赤石暴动,义撼乾坤
2021-07-20 15:58:14  来源:武夷山报  责任编辑:翁林禾  

1942年6月17日,武夷山下,崇溪东岸,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赤石暴动。七十多位新四军勇士抛头颅、洒热血,人生永远凝聚在赤石的丹山之巅。他们用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信仰,义撼乾坤,光昭日月。

1942年5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决定上饶集中营随司令部向闽北转移。转移的前夜,第六中队中共秘密支部决定在行军途中宿营、越山、渡河的时候择机暴动,地点预定在崇安境内。6月5日,上饶集中营撤离上饶,16日抵达崇安的大安宿营。17日下午2时左右到达赤石,等待过渡。第六中队秘密党支部选定了这个有利的时机,决定过河后就举行暴动。

当新四军将士们在敌人的押送下来到赤石渡口时,已是黄昏。新四军将士第三分队先渡河,之后是一分队和二分队。每个分队各乘两张竹筏、一条渡船。当二分队的同志上了岸,敌宪兵队还在河中央,第六中队暴动军事指挥立即发出暴动的准备讯号,暴动政治指挥陈念棣、军事指挥王东平交换暗号后,庄严地发出“同志们冲呀!”的暴动讯号。刹时间,80多位同志疾速冲上赤石镇东岸。

暴动取得了成功。但是仍有59名新四军将士被当作“危险分子”押解到赤石镇南的虎山庙囚禁。6月19日,59名革命志士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除1名幸存外,其余全部殉难。据统计,惨遭国民党顽固派杀害的新四军和爱国志士,共计73位烈士。

1992年,中共武夷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在虎山庙立碑纪念。革命遗址虎山庙永远记住了58位新四军就义牺牲的情景,它也昭示后人要继承先烈遗志。如今虎山庙同赤石陵园一样,同时列入了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1951年,经中央军委指示,将上饶集中营和赤石暴动拍成电影。为了铭记这段辉煌的历史,作家冯雪峰任电影《上饶集中营》的编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在赤石拍摄。这部电影在全国上影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56年,省老区办、民政局及新四军老战士吴可仁夫妇重返赤石,寻找当年暴动烈士的遗迹。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虎山庙大屠杀现场得到了全面发掘,隆重地收殓了掩埋在此的烈士遗骸,向革命历史博物馆上交了许多件具有珍贵价值的烈士遗物。

赤石有了这段红色革命史,也就成了后人瞻仰的红色旅游景点。如果把赤石村落的历史再往前推些,还能掂出人文历史和商埠资源的丰厚。赤石旧时称会仙里。传说武夷山有皇太姥、探鹤仙人、魏王子骞等十三仙人为了奉朝廷之命,到武夷山大王峰投送金龙玉简。他们要找一个人杰地灵的村落聚会,于是选中了赤石。十三仙人在赤石相会的故事,给后人们美好的回忆,所以人们就把这地方叫会仙里。赤石还留有会仙庵旧址。

长在赤石古街渡口旁的古樟和枫杨,几乎与赤石古镇经历了相同的岁月。这些古树都见证了赤石暴动的历史风云。西岸渡口上那两棵柏树下的石碑,就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于1961年公布的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碑,保护碑与赤石暴动烈士陵园隔河相望,倒映在崇溪水面。与碑对面的就是赤石烈士墓,依山临水,气势雄伟。顺着山势筑有3层石阶,约70余级直上山坡。石阶两旁建有花坛,广植杜鹃、建兰等花卉。拾阶而上,广场的照墙上镌刻“赤石暴动烈士陵墓”的镏金大字,照墙背面镌刻赤石暴动前后壮烈牺牲的73位烈士的英名。广场正中为一座高约1米圆柱体加半球型顶盖的墓冢,墓前立有赤石暴动纪念碑。碑上记述赤石暴动的经过。陵墓周围树木环绕,峰峦连绵,肃穆庄严。

2008年,武夷山赤石暴动烈士墓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占地88亩,陵园内的纪念堂宏伟庄严,让长眠崇溪岸边赤石渡口的英灵有了更好的归宿。陵园周边的各种园林花木,四季都开放着告慰英灵生命的绚烂,纪念堂里的史迹诗画,安抚着血染赤石的英魂。

赤石是红色历史的纪念碑,镌刻着革命烈士的红色步履,义勇春秋。每当清明时节、杜鹃花开时,赤石暴动烈士陵园就花圈涌动,人们列队前来凭吊英烈,庄严肃穆的《国际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松柏树林中回荡。如今赤石暴动遗址又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当代励志青年们都会来到赤石,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接受英烈们的红色洗礼。而那些积淀在赤石渡口上义撼乾坤的英雄壮举,将会被更多的后人铭记。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