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武夷山资讯>
“武”光十色,“夷”情悦性——武夷山的景区北部
2021-07-21 12:00:26  来源: 遇见武夷山  责任编辑:翁林禾  

凡闻武夷景,必是天游九曲、大王玉女。大家蜂拥至,人流往来中,本想拥有几张美美的照片,怎料乍一眼看去找不到主角?那怎么行!

问:有没有人少点儿的景儿呢?

答:有!景区北部,包您满意。

天生万物皆有灵韵,武夷山景区北部就有这样一处极具神韵的景色。你瞧!诶诶诶?这是不是哥斯拉?不是噢!它的名字叫做鹰嘴岩喔!

鹰嘴岩是一座浑然一体的巨岩,岩顶没有植被生长,东部尖曲如喙,好似一只欲展翅腾飞、搏击长空的雄鹰。

古人诗云:“雄鹰独立健无伦,锐喙昂头实逼真。岂是神山厌凡鸟,欲君奋击绝器尘。”

愿君在鹰嘴岩之下,学雄鹰立凌云之志;而后学满腹经纶,修一身正气,宛如雄鹰一般,遨游长空。

武夷山绵延不绝的山群中,有一座绝壁悬崖:海拔四百多米,彷如刀削而成;其色赤紫,宛如天边朱霞,称之为“丹霞嶂”。

“丹霞嶂”崖体上层遍布洞穴,洞穴内有用古法榫卯连接的木结构建筑,一半嵌于崖体内,一半则悬于半空中,这就是武夷山著名的古崖居——“天车架”。

此刻你心中怕不是在想:嗯?这是哪家的“山顶洞人”?非也非也!

据传,清末太平军进入武夷山地界,当地财主为躲避抢掠,举家迁徙至此居住。洞口很窄,洞内面积极大,可容纳三百余人居住。百米悬崖上,成了人们的天然庇护所。百年过去,木制建筑仍然留存在丹霞嶂,可见清晰洞内建筑,或临崖、或深藏,犹如燕巢附崖。我们仿佛能透过这些建筑看到百年前人们居于其上,或观景、或炊饭、或谈笑。

水帘洞,原名唐曜洞天,位于丹霞嶂东面,武夷山最大的岩洞,被称作“山中最胜”。

到水帘洞之前,你会先看到一群可爱的“国际和平大使”。水帘洞岩壁高宽各数十丈,上凸下凹,形成岩穴。洞内明亮宽敞,可容数百人,依崖散建数座不施片瓦的庙宇。峰顶两道清泉垂落而下,随风飘洒,可谓“赤壁千寻晴拂雨,明珠万颗画垂帘”。沿崖建有奉祀宋朝大儒刘子翚、朱熹、刘珙的三贤祠和奉祀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三教堂和清微洞真观三座遗址。岩壁上有多处摩崖石刻,“活源”两字最为著名,此二字相传取自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半庙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源头与朱熹的求知问学精神相联系,此处摩崖石刻也被赋予了别样的意蕴。

好了,诸位看到这估计在想,龙和莲花有甚关系?水帘洞西面,有莲花峰,峰脚莲花摇曳生姿,峰巅巨大的圆形峰石如含苞欲放的石莲,莲开倩影,山色纯且媚,峰韵柔美,此峰因而得名“莲花峰”。

莲花峰不算高,但峰势突兀耸峙,丹崖峭叠。栈道悬空云际中,如长龙盘绕在山体上;奇岩幽洞;深林翠竹,美如画中。妙莲古寺镶嵌崖隙中,其间有扣冰古佛、卧佛、卧观音等。岩壁与碧瓦朱甍,粗旷与精致两相映衬,这么美!还不来打卡?

宋代窑址,遇林亭

遇林亭,我国宋代八大窑系中的建窑系窑址之一。遇林亭窑址于1961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掘清理了宋代两座半地穴平焰斜面龙窑,其中一座长73.2米,另一座长达113.1米。两座窑基宽均为2米,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窑址之一。1999年12月1日,武夷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遇林亭窑址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遇林亭窑址出土了大量的釉色甘黑发亮、古朴美观的建盏,内有明晰艳丽的兔毫纹。

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描金、银彩”的黑釉瓷碗,在中国乃至世界同类窑址中属首次发现,在国际传世品中极为罕见。

据说九百年前,此地有一风雨亭。北宋末年,兵燹四起,百姓南逃。一日北方某烧窑师傅林某逃难路过此地,逢天下大雨,于是入风雨亭。偶遇两位林姓同宗,一为建州水吉窑制陶师傅,一为本地人系四周山场所有者。三人因言及此地山形宜窑,山上松柴、瓷土等原材料充足,且交通便利。如能造窑烧瓷,包管赢利丰厚。三人越说越投机,最后决定三人合伙在此地营造窑场,第一窑试烧便获成功,打出了品牌,窑场生意愈旺。三人将初次相聚的风雨亭命名为“遇林亭”。窑因亭名,产品销往四方,声名远播。

燕子窠(ke一声),没错,同“科”音哦!千万别说错啦!这里是福建农林大学的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和生态茶园建设技术集成的主要示范点之一,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为实现无农药无化肥产茶,科技特派员们在这里套种大豆,通过大豆根瘤固氮、大豆就地掩埋作为绿肥改良土壤;秋末冬初播撒油菜种子,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这个地方,是科特派常年钻研之地,是无农药无化肥武夷正岩茶主产区之一,是绿植井然的大地指纹,这里是燕子窠。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