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武夷>
袁枚的武夷茶缘
2021-08-25 11:48:40  来源:武夷山报  责任编辑:  

武夷岩茶从古至今有着众多“铁杆粉丝”,清朝乾隆年间的江南大才子袁枚就是其中之一。袁枚(1716-1798),祖籍浙江钱塘(今杭州),是著名的诗人与美食家。

袁枚创作的诗歌顺畅通透而又富有灵性,如其佳作《寒夜》: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如此幸福美满的惬意生活,想必是许多文人的追求吧,然而能写出如此诗歌之人,其感悟的敏锐及审美的境界非常人能及。因此说,武夷茶能与如此优秀的袁枚结缘,实乃幸事。

乾隆五十一年(1786),71岁的袁枚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武夷山。袁枚是个货真价实的“吃货”,对茶的研究也颇为深入。然而在来武夷山之前,由于没有接触到上品的武夷茶,所以对其印象颇为不佳:“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

到了武夷山之后,鉴于袁大才子的盛名,无论是武夷山中的名僧、名道,还是地方的士绅、贤达,都争着将自家上好的武夷岩茶相敬,并认真沏泡,指点品饮感受。这就让这位美食家真正品尝到了那无与伦比的“岩骨花香”,心悦诚

服地写下“杯中己竭香未消,舌上徐停甘果至”“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等对武夷岩茶由衷的赞美与评价,成了一位货真价实的“铁杆粉丝”。

袁枚由此而生感慨,说这个世上,确实是有极致的美味存在的,只是人们一不留神,就有可能与之失之交臂。收录在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内的《武夷试茶》诗的全文为:

闽人种茶当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迥然。道人作色夸茶好,磁壶袖出弹丸小。一杯啜尽一杯添,笑杀饮人如饮鸟。云此茶种石缝生,金蕾珠蘖殊其名。雨淋日炙俱不到,几茎仙草含虚清。

采之有时焙有诀,烹之有方饮有节。

譬如曲蘖本寻常,化人之酒不轻设。

我震其名愈加意,细咽欲寻味外味。

杯中己竭香未消,舌上徐停甘果至。

叹息人间至味存,但教卤莽便失真。

卢仝七碗笼头吃,不是茶中解事人。

袁枚《武夷试茶》诗的意思是:

福建武夷山的人,种起茶来,如同种田一般,是作为主业来维持生计的。因此茶种得很多,如同装载粮食一般,是敞开车来装载茶叶的。我到了武夷山,进入了茶的世界,但内心却对武夷茶颇有轻视之意,觉得武夷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武夷山中的僧侣、道士们,却一本正经地向我夸说,武夷茶是多么地好。沏茶的瓷壶、品茶的瓷杯,有如弹丸一般小。那么小的杯子,喝起茶来,一杯不到一口。因此斟茶、喝茶频率都比较高,这种品茶的方法,就如同人们喂鸟喝水一般,真是笑死人了。

僧道们介绍说,武夷岩茶是种在武夷山上的石缝里,抽出的茶芽如金似珠,十分珍贵。每一丛岩茶,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由于岩石的遮蔽,不受雨淋日晒的侵扰。因此武夷岩茶就如同仙草一般纯洁、清雅。武夷岩茶的采摘有特定的时机,而焙制方法也有口诀。沏泡武夷岩茶十分讲究。品饮武夷岩茶,更是需要细致、缓慢,不可牛饮。就如同酿酒的酒曲,本来很平常,但让普通的粮食变化成美酒的作用却是那般神

奇。

我震撼于武夷岩茶的大名,因此愈加留意,细品慢咽,希望能寻找到那直觉感受之外的韵味。杯中茶水已喝完,而杯底留有的茶香却还久久萦绕。茶水咽下后片刻,舌头上的甘甜果然如期而至。真是叹息人间有极致的美味存在,但如果大意粗心,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与之失之交臂。如此一想,茶仙卢仝关起门来,一口气连着喝七碗的饮茶方式,也未必是品茶高手应有的做法。

袁枚《武夷试茶》诗,不仅道出了他对武夷茶认知的前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与感慨,同时也对武夷岩茶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如“我来竟入茶世界”,介绍了武夷山是岩茶的世界;“闽人种茶当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介绍了武夷山有以种植茶叶为生的专业茶人;“云此茶种石缝生,金蕾珠蘖殊其名”,介绍武夷岩茶所生长的岩石环境,以及每个岩头上的茶,依照山峰名称,都有各自不同的茶名;“采之有时焙有诀,烹之有方饮有节”,更是精炼地介绍了武夷岩茶的采摘需要把握时机,制作工艺复杂,需要以口诀传授与记忆,沏泡方法要讲究,品饮需要“细嚼慢咽”地深入体会等等。

最为优秀的还是袁枚在诗中对自己品饮武夷岩茶体会的描述。如“我震其名愈加意,细咽欲寻味外味”,这“味外味”三字,将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武夷岩茶之“岩韵”特征跃然纸上;而“杯中己竭香未消,舌上徐停甘果至”,更是将时至今日人们还津津乐道的武夷岩茶“挂杯香”与“回甘持久”这两大特征描绘得出神入化,难怪袁枚的诗被后人广为推崇。

这首诗既真实白描,又直抒胸臆,通俗流畅。武夷茶也借由这富有灵性的《武夷试茶》赞美文字与袁大才子的名声而愈加受到人们的追捧,这就是袁枚与武夷山及武夷茶结下的美好缘分。(吴斌)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